[中圖分類號] J327? ? ? ? ? [文章標志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5-7556(2019)12-0070-02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王瀟笠.高山仰止,巾幗風范?——紫砂雕塑《蔣蓉像》創作漫談[J].天工,2019(12):70-71.
宜興紫砂壺已有數百年的發展史,一代又一代紫砂藝人堅守初心、不斷創造,延續著紫砂旺盛的藝術生命力,同時亦經歷著這門手藝起伏顛蕩的歲月變遷。與大多數傳統手藝的從業人員相似,紫砂藝人也分布于不同年齡段和不同性別中,雖然留名史冊者屈指可數,但毫無疑問的是,他們都為紫砂手藝的推陳出新,做出了巨大貢獻。
自古以來,女性紫砂藝人一直是一支十分龐大的創作隊伍,她們支撐著紫砂行業的發展,更賦予了紫砂手藝別樣的情感與魅力。被譽為當代中國紫砂界的“冰心奶奶”——蔣蓉先生,就是一位深受世人敬仰的女性紫砂手藝人,是紫砂界的巾幗代表。
蔣蓉先生(1919—2008),別號林鳳,江蘇省宜興市川埠潛洛人。1956年,江蘇省人民政府任命她為紫砂工藝“技術輔導”,為當時工藝界的最高榮譽和待遇。1995年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為中國紫砂工藝史上第一位女工藝美術大師。她不僅將自己畢生的精力投入到紫砂花貨的創新研制中,更為后人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物質與精神財富。
《后漢書·儒林傳序》:“若師資所承,宜標名為證者,乃著之云。”后以“師承”指學術、技藝上的傳承。“傳承”是文化的脊梁,作為一名紫砂雕塑者、紫砂女藝人,筆者對蔣蓉先生更是心懷一份敬仰,她的藝術格局、人格魅力,以及她熱愛生活、忠于信念的品質,彰顯出女性的處世之道,值得我們深入學習并傳承。
2019年恰逢蔣蓉先生100周年誕辰,這是紫砂界的一件盛事。創作一件紫砂紀念雕塑——《蔣蓉像》,更是我由衷地心愿。
作為一名紫砂藝術從業者,我一直十分注重研習蔣蓉先生的紫砂作品,一方面通過作品更好地達成對前輩藝人的認知共鳴,另一方面亦是從中提煉學習元素,進而不斷優化自身的創作格局。蔣蓉先生十分善于觀察蔬果、花鳥、昆蟲等自然形體,并將其化而用之,變換成豐富多樣的花貨作品。例如,她當年創作的《荷花壺》就曾在《文化新聞》《中國美術》等報刊上做過專題介紹,并在全國陶瓷工業會議上被評為“特種工藝品獎”以及宜興縣創新一等獎等。《荷花壺》以盛開荷花為壺體,從中挺出蓮蓬為壺蓋,蓋上棲息著一只青蛙作壺鈕,荷葉卷曲成壺嘴,蓮梗恰構成壺把形態,整把壺色彩對比勻和,洋溢著濃郁的荷塘情趣和江南地域特色。這款壺型也成了后人臨摹創新的典范之一。縱觀蔣蓉先生的作品,其造型設計逼真,融合了藝術美感與自然生趣,惟妙惟肖,自成一派,充分彰顯出其作為一名優秀紫砂藝人所具備的藝術格局,她將創新視為使命,同時又不失對日常生活、地域文化的融入情懷,把“匠”提升至“藝”的高度,使作品成了一個時代的縮影。
從蔣蓉先生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其精湛嫻熟的技藝、獨樹一幟的天分,以及對紫砂藝術發自內心的熱愛,同時更欽佩于其創新發展的眼光與格局。作為新時代紫砂女藝人的代表,她的身上具備了許多引人注目的優秀品質,詮釋著充滿了情感、思想和成就的新時代女性魅力。這對其人物肖像的創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如何雕塑這樣一位富有藝術和人生格局的傳奇紫砂女藝人,對于筆者而言,這是具有挑戰性的一項任務。敬畏心、專注力、創造力,這是在雕塑《蔣蓉像》的過程中,筆者所領悟到的三點創作認知。雕塑是一門立體的藝術,人物雕塑,尤其是真實人物雕塑,必須力求表現出一個人逼真的容貌,以及獨具一格的精氣神,兩者都是不可或缺的。紫砂人物雕塑的介質是材料,即紫砂泥,但其核心始終是“以人為本”,因此,研究蔣蓉先生生前的照片、影像資料,了解其生平經歷,同時將自己代入人物環境中,體驗和領會人物內在特質,就顯得格外重要。
蔣蓉先生之女蔣藝華女士特地贈予我一張先生的生前照,方便我尋找靈感、臨摹參考。這是一張蔣蓉先生中年時期的照片,照片中的她端莊、大氣、自信,特別是具有一種歷經磨難與百態人生之后的平靜與穩重之美,獨有成熟睿智的風韻。
《蔣蓉像》的原型就是這張照片。對于平面照片這一參照物而言,人物雕塑需要立體地將其全方位地表現出來。在造型方面,由于是從平面的二維升華成立體的三維,所以采用“加法”來表現人物的動作、神態與肌理。
阿恩海姆在《藝術與視知覺》中論述了人們在觀察事物時,人的視點會先看到大的物體,但很快人們的注意力會轉移到小的物體上并稍作停留。因此,人物雕塑需要在頭、手、腳等部位重點刻畫,因為它們既能表達人物情感,同時其形體在人物雕塑整體比例中顯得比較小。《蔣蓉像》以頭像為著重刻畫點,雕塑中的人物表情真實,豐腴的臉龐、立體的五官均惟妙惟肖,尤其是面部肌肉輪廓,每一處均是對原型一比一的還原,并通過這一肢體語言,流露出她當時的情緒。一襲短發顯得神清氣爽,每一根發絲都力求刻畫得精細整齊,襯托出大師的無邊風雅。衣服只取上半身,翻領、一粒扣,彰顯手藝人的樸素氣質。
由于單尊塑像不設背景圖案,具體遠闊景象只能通過單一的具象呈現,或用“以小見大” 的手段來隱喻。因此,《蔣蓉像》的另一刻畫重點,就是突出其眼部特征。首先是佩戴眼鏡這一細節,而后是其炯炯有神的雙眼,特別自信,特別有氣場。這一人物神態舉止不僅是對中年蔣蓉先生的真實呈現,更借以引伸,表現出一位德高望重的紫砂女藝人的精神氣質和藝術家形象,從側面烘托其對紫砂藝術的專注和付出,達到“像外意”的藝術效果,給人以聯想空間。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紫砂人物雕塑中所傳達出的溫度,或許也正是紫砂觸手可生的溫度。作為一件紫砂肖像雕塑作品,筆者一直期待借此展開一次關于紫砂文化與人性內涵的深層探索。蔣蓉先生在70多年的從藝生涯中,共創作新品100余件,作品無不洋溢著天真爛漫、自然可人、清心雅趣的純樸氣息,這是她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流露。她一生都致力于對傳統的堅守,更將對花貨創新的執著意念發揮到了極致。《蔣蓉像》表面質樸無華,卻又溫潤如玉,表現出蔣蓉先生可親可敬的魅力,同時也是對紫砂手藝傳承和創新的認知理解。
筆者通過雕塑《蔣蓉像》,對雕塑的原始意義、雕塑與文脈的關系、雕塑與生活的聯系以及對于材料運用與手法表現等諸多問題展開了思考。雕塑的內在是人的精神,即人類最本真的情感,只有擁有了這種情緒,雕塑才會有真正意義的主題,不會顯得蒼白和平淡。因此,一件好的作品,往往能夠通過萬象來表現人性,達到共情的效果。同時,筆者亦更加堅信,紫砂手藝的發展方向并不是站在過去,而應著眼于當下和未來,從紫砂前輩留給我們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中,去提煉和思考我們所要堅守的傳統文化意義,以及所應具備的開拓創新認知。
[作者簡介]
王瀟笠,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陶瓷藝術名人,中國民主同盟會會員,中國陶瓷協會會員,江蘇省陶瓷協會會員,江蘇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全國陶瓷行業技術能手,江蘇省首批鄉土人才“三帶”能手,江蘇省陶都宜興十佳青年陶藝家,宜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無錫市2014年—2016年“巾幗建功”標兵,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河北省陶瓷藝術大師,河北省三八紅旗手,作品多次榮獲國內外大獎。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