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中國玉石工藝品眾多,其中壽山石是久負盛名的中國傳統“四大印章石” 之一,是福州特有的文化名片,人文文化積淀深厚,具有獨特的福建工藝特色。壽山石不僅在各個領域中被應用,還得到不少國內外收藏家的喜愛與青睞。由壽山石雕刻的古獸作品,不僅是精品,且其文化底蘊、藝術價值以及雕刻技藝均具有非凡的意義。因此,需要進一步探討壽山石古獸雕的雕刻技法及藝術價值。
[關鍵詞]壽山石雕;古獸雕刻;創作技法;鈕雕;設計
[中圖分類號] J313? ? ? ? ? [文章標志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5-7556(2019)12-0078-02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阮邦曦.淺談古獸題材在壽山石雕創作中的技法運用[J].天工,2019(12):78-79.
古獸,顧名思義就是古代獸類的神物,又稱 “神獸” 或“異獸”。古代的神獸融匯了各種宗教信仰與節慶風俗,常被應用于民間文學、詩歌或雕刻藝術作品之中,多以古獸表達驅邪納祥的祈愿。在壽山石雕作品中,也常常能見到古獸的身影,其多被用于壽山石印章雕刻中,而如何增強其表現力也是雕刻者苦思冥想的問題。因此,在古獸題材的藝術創作中,雕刻技法也是相當有講究的。
一、古獸題材在壽山石雕中的應用
印章始于周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以其作為憑信和權力的象征,古今皆是。壽山石印章是壽山石雕刻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壽山石印章在中國印章文化中也同樣占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其造型有方形、長方形、圓形、雙連形等。欣賞壽山石印章,除了欣賞其材質之外,最重要的便是印章的整體造型。壽山石印章的雕刻主要分為章臺、章體以及印面的篆刻。而說到此,那便不得不提到“印鈕”了。
自有印章,便有印鈕裝飾。印鈕即是印章頂部的雕刻裝飾,稱為“印鼻”,也叫作“印首”。印鈕最初設置的目的是為了便于佩戴,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印章審美的必要組成,也成了一種雕刻藝術和寓意的象征。印鈕在印章中主要起裝飾作用,而在印鈕的創作中,“古獸”便是最常見的題材。戰國時期的印鈕除鼻鈕外,還有直鈕、壇鈕、柱鈕、獸形鈕等,其造型簡單粗獷,形式上也在不斷尋求變化,特別是將獸形作為印鈕,開古獸鈕雕之先河。
在壽山石印章鈕雕的創作中,螭、獅子、虎、鳳凰、貔貅、饕餮、麒麟……諸如此類的古獸頗為常見,其中就以貔貅最具代表性。古代風水學者將貔貅視為轉禍為祥的吉祥之獸,認為其有辟邪之功效。因此,貔貅在印鈕的篆刻中常被使用。此外,龍、鳳凰、麒麟也以其自身的蘊意而受到雕刻者的喜愛。 中國人自古都將自己稱為“龍的傳人”,因此對于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情緒,更是一種血肉相連的情感。鳳凰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百鳥之王,自古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常用來象征祥瑞。鳳凰齊飛,在古人看來是吉祥、和諧的象征。麒麟也是中國傳統的瑞獸,古人認為,麒麟出沒,便是祥瑞之兆。其與鳳凰、烏龜、龍并稱為四靈,可見在古人眼中麒麟并不低于龍。麒麟不僅是祥瑞的象征,有時也用來比喻才能杰出、德才兼備的人。
而古獸大部分是現實中所不存在的,或是以某種動物的基本特征為基礎,經過夸張、變形而塑造出傳神、吉祥寓意的形象,目的是為了引發人們對美好的遐想與祈求。總而言之,古獸所蘊含的吉祥之意是人們喜愛其的最主要原因。而雕刻者常將其作為雕刻題材應用于壽山石雕作品創作中,也是為了給作品討個好彩頭,賦予作品以吉祥美好之意。
二、壽山石古獸鈕雕創作技法
有人說:“雕刻作品的創作過程,也是作者自身思想境界提升的過程”,古獸鈕雕的創作更是如此。印鈕是印章的重要組成部分,古獸印鈕雕刻創作除了要講究印章整體造型美感以外,還要講究印鈕的觸覺感受,也就是手感要圓潤,可供把玩。雕刻的比例要勻稱,在夸張、變形的同時講究合理,雕刻精細同時要凸顯出古獸的氣魄。在創作的過程中,雕刻者需要考慮諸多問題。
在設計印鈕題材作品時,我們可以引用詩歌、史書、文獻等所記載的神話傳說中古獸的形象,賦予其時代精神,從而表達印鈕的內涵。縱觀古獸的演變過程,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含義和風格,或是人們對圖騰的崇拜,或是對某種動物的情感,抑或是賦予其吉祥美好的寓意。從古獸的發展史中可領略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那么,栩栩如生的古獸印鈕又是如何雕刻出來的呢?
(一)選材切章
壽山石石種繁多、石質脂潤、斑斕多彩、紋理豐富。在雕刻之前,雕刻者需要選擇一塊適合的原石進行切臟。壽山石原石無論什么材質均容易有裂痕,因此切臟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創作者有一定的經驗。
(二)相石設計
所謂“一相抵九工”,相石功力的深淺是一個雕刻者經驗、智慧與想象力的集中反映。一件成功的壽山石雕作品,是創造精神與自然之物的和諧溝通,其呈現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雕刻者需要“因石施藝”,也就是根據石材的質地、形狀、紋理和原石的顏色分布等外部條件綜合分析來選擇與之相適應的題材,確定作品的初步造型。其實雕刻就像作畫一樣,創作之前,要先想好作品的框架,確定作品造型之后可以用鉛筆在石料上勾線描圖,勾勒作品大致的框架以及古獸印鈕與印臺的界限,有不滿意的地方也可以進行反復修改。
(三)開坯雕刻
確定了作品框架之后,就可以開坯雕刻。先將多余的邊角石料去掉,這個過程也叫做“舍料”。在這個過程中,有時也存在壽山石石料內部顏色突變的情況,這時則需要改變原有的設計方案,依石進行適當地調整。這就需要雕刻者有一定的美學設計水平與嫻熟的雕刻技術。
(四)細節刻畫
大致的輪廓出來之后,則需要再次進行描繪,勾勒出古獸的肌肉、身體等。接著便可以對古獸的身體、表情等進行細致雕琢。雕刻細節的部分需謹慎一些,若粗心大意很可能用力過度,致使古獸的造型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對比歷代古獸作品可以發現,雕刻者的創作手法、題材表現各不相同,古獸造型各異,姿態萬千,但古獸的面部幾乎都沒有表情。所以,雕刻者在雕刻古獸時應將其視為活生生的動物,觀察生活中的動物,將其視為古獸,研究它的肌肉、身軀。如睡覺時,它的肌肉是松弛的,爪子是松的;站立時,其身體的比例、肌肉的緊張度;進食時,跳躍時,翻騰時……反復推敲、設想、賦予古獸以生氣。讓它在我們的眼中、心中、手下都“活”起來,變得有生命,以表達其喜、怒、哀、樂的情感,如此雕刻出的古獸印鈕才會傳神、生動。
古獸表情的刻畫能夠體現雕刻者的想象力與創新能力。眼睛要有神、鼻子、嘴巴的大小、爪子的尖利程度、身體肌肉等都需要在這道工序中細心描寫出來。這一步在整個古獸雕琢進程中十分重要,稍有不當就會將古獸的鼻子、眼睛等部位雕歪,這就需要雕刻者具有一定的雕刻經驗與技藝。而在古獸的刻畫中,除表情外,毛發的刻畫也需要著重注意。毛發的刻畫一定程度決定了作品是否精致,同時也最考驗雕刻者的耐心。古獸造型決定了其毛發的走向,在刻畫上需要非常細致,需掌握好雕刻的技巧與力度,一氣呵成,下刀的輕、重、深、淺均會影響作品的整體氣質。如獅子,獅子的造型塑造眼睛、鼻子、嘴、鈴鐺、腿部、爪子等部位的外形概括關系到獅子氣場的勝敗。但獅子的毛發是否刻畫到位,一定程度上影響獅子的氣場。為力透百獸之王的霸氣,發絲要清晰可辨,發絲與發絲之間的距離越密、越均勻,就越能表現毛發的質感與雕刻者精深、細膩的技藝。
現在很多收藏家,將“重石輕藝”這一觀念發揮得淋漓盡致,只要是質地優良的石頭,無論雕工優劣,都愿意花天價購買,忽略了雕工的重要性。而古獸是壽山石雕中的一大題材,是不可避過的一課。雕刻的方法雖然相似,但作品表現出的氣質與線條,卻各不相同。古獸的雕刻看似簡單,但卻需要長期不斷地練習、積累經驗才能將其雕刻得栩栩如生。因此,雕刻者應該在“重工”的同時注重自身雕刻技藝的提升,方能雕出壽山石雕精品。
[作者簡介]
阮邦曦,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技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州壽山石鑒定中心副主任。1971年出生于福州鼓山前嶼村,師從父親省工藝美術大師阮章林,擅長人物、花鳥、古獸及博古器皿雕刻。畢業于江西省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眾多作品在全國及省市各級專業大賽中屢獲殊榮。論文及作品散見于各級專業刊物。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