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篆刻藝術具有漫長的歷史,在歷史發展中篆刻藝術逐漸成為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藝術形式,在傳承中不斷融入人們的生活中,時至今日已經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以研究篆刻藝術的形式美法則為主,分析在標志設計中的應用。
[關鍵詞] 篆刻藝術;形式美;標志設計
[中圖分類號] J0-05? ? ? ? ? ? [文章標志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5-7556(2019)12-0138-02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安剛.篆刻藝術的形式美法則在標志設計中的應用[J].天工,2019(12):138-139.
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中國印”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通過這個印入人心的標志設計讓我們又一次深深地感受到篆刻所帶來的空前魅力,但在更多的藝術設計中篆刻藝術融入現代標志設計的情況卻并不多見,也許正是因為這種不常見的藝術形式的融入才帶給“中國印”全新的藝術特點,也正是這種特殊的融合使得現代標志設計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量具有篆刻藝術元素的題材被現代設計師所收集,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設計師們都開始將傳統藝術融入現代標志設計中。
一、篆刻藝術與標志設計
篆刻是我國獨有的一門歷史悠久的藝術形式。歷經了多個歷史時期的演變和發展,如今篆刻已被作為一項具有極高欣賞價值的藝術門類,同時也具有相當高的實用價值。篆刻作為一項藝術甚至可以與唐詩宋詞元曲相提并論,這一獨特的傳統藝術有三項基本元素:篆法、章法、刀法。這三項元素保證了篆刻藝術無可替代的形式美感。篆刻藝術和設計藝術從現代設計學的角度對比發現,表現手法和審美理念等方面都具有相似性。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在各行各業中篆刻藝術漸漸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交流中非語言的傳達方式也受到人們的重視,這種表達方式不僅能夠超越文化,還可以超過時空的限制,代替語言進行交流。作為一項重要的非語言傳達方式,標志可以通過獨特的視覺效果來傳達它內在的含義,幫助交流和理解。當今世界都在弘揚傳統文化,設計師們便從傳統文化中找尋各種靈感元素,通過現代化設計方式將其改造和創新,能夠設計出符合現代審美的具有傳統元素的作品。設計師們將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篆刻藝術同標志設計相結合,呈現出不僅具有美感還具有標志意義的作品。在全球化背景下,當代中國的標志設計已經逐步擺脫照抄西方的惡習,開始尋找一條屬于自己的設計之路。但面對國外各種藝術思潮的沖擊,完全背離傳統是不可取的,而對西方的設計形式不加思索的盲目照搬、硬套也會喪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由此可見,在篆刻藝術形式美法則的運用中,傳統與現代就是我們所要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們在深入挖掘篆刻藝術形式美的同時,還需要運用現代的設計方法提煉創新,不能僅僅只照搬篆刻的表面形式,而應該深入了解篆刻藝術獨特的表現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同時融入時代特色,用國際化的視野去思考,將篆刻藝術形式美法則的精髓與標志設計的理念與特點相結合,設計出具有篆刻元素的蘊含中華傳統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
二、篆刻藝術形式美的基本特征
(一)篆法表現文字之美
篆刻是中華傳統文化,在篆刻中文字大多采用篆書,稱之為篆法。篆刻藝術是以篆書為基礎,運用各種線條對作品進行造型的藝術。篆書作為篆刻藝術的基礎,能夠體現出篆法的形式美感,還能夠體現篆刻的獨特魅力。曾經有一位著名的美學家在書中說道:中國人的字之所以能夠成為藝術品,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首先是漢字起源是象形文字,其次是中國人寫字使用的工具。篆刻同漢字一樣,雖然現代漢字與篆刻所使用的工具材料以及創作的形式都有所不同,但其本質卻是大致相同的。篆書起源于象形,這一基本元素成就了篆刻的形式美,篆刻采用的刀法和章法也是構成形式美的重要元素。象形文字的起源是對客觀事物的抽象描述,但這也體現了整體事物的形式結構以及自然生命的規律。所以,起源于象形的篆刻是其成為藝術表現形式的決定因素。
(二)章法表現造型之美
篆刻的藝術美還表現在章法上面,章法就是把印面上的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格局安排表現出來。篆刻的藝術構思就是按照結構美的規律,將文字的筆畫、偏旁部首、間隔距離等進行有機的結合,并且按照藝術美感構思布局,達到一個統一的整體,表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這種藝術美對篆刻藝術家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大多數篆刻作品需要在方寸之內以為數不多的文字進行創作。但最終呈現出的藝術作品在章法上多會呈現出變化多樣,形式豐富,疏密有致等特點。章法在布局方面除了按照文字的排列來布局之外,還會用到漢字的結構,偏旁部首、筆畫搭配等,通過這些元素對印章進行整體布局。篆刻藝術中章法的特點有對立與統一、對稱性與均勻性、矛盾與和諧等。好的篆刻作品是否具有極大的藝術感染性和形式美感,主要取決于篆刻藝術家能否靈活的利用各種元素表達美感,能否靈活的處理章法特點,將各種元素有機整合一體,使篆刻具有獨特的藝術美感。
(三)刀法表現線條之美
在篆刻藝術中篆法、章法都是要通過刀法來實現的,刀法是篆刻藝術創作中最后一個步驟。字由刀刻,但刀并不是按照字形一絲不變的刻。刀法的表現具有主觀能動性,追求“刀趣”“刀味”,即以刀刻石所形成的粗細、光糙、連斷等。明代甘旸在《印章集說》中指出:“刀法者,運刀之法,宜心手相應,自各得其妙。”所以用刀之妙在于心手相應,善于根據條件的差異,千變萬化,目的在于傳神,使作品具有強烈的生命藝趣。篆刻刀法中主要分為沖刀、切刀、沖切結合三大類。沖刀,往往運刀干凈利落,一揮而就,不加修飾,刻出的線條不求粗細勻稱,但求剛勁有力;切刀、運刀行進緩慢,用反復的短刀切成,刻出的線條有粗細、參差、起伏等變化,具有強烈的節奏感;沖切結合,則是取兩種刀法之勢,剛中有柔,柔中帶剛,往往呈現出一種渾厚之感;三種刀法通常依據篆刻家的個人喜好,在實際創作中合理運用,從而產生不同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增加篆刻藝術的趣味性。
三、篆刻藝術形式美法則在標志設計中的運用
(一)形式的借鑒
我國的篆刻藝術在形式方面有方形、圓形、不規則幾何圖形、三角形等。平日里我們最常見的就是方形印章。我國傳統文化就是講究天圓地方,方形給人成熟穩重的感覺。在傳統方形印章的構圖中,通常采用的是方格或田字格等形式,這些形式不僅能給人帶來均勻穩重的感覺,還具有均衡視覺效果的作用。現代設計中通常采用方形結構進行設計。典型的就是杭州老字號胡慶余堂標志設計,這一設計采取的是方形印章的構圖和形式,方形為基礎,構圖則采用田字格形式,其中四字“胡慶余堂”的書法設計又具有極高的表現形式,將這一品牌的特色活靈活現地呈現出來:誠信、穩重、具有極強的責任感。并且胡慶余堂的標志是將篆刻元素一同呈現給大家,不僅具有時代特色還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
(二)篆書的運用
在傳統篆刻藝術領域中最常用的字體就是篆書,篆書的利用也使得篆刻藝術成為獨特的傳統文化藝術。傳統的篆書由于歷史悠久、普及性不強,并不能被大多數人所看懂和理解。因此,現代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考慮這一問題,將復雜的篆書簡潔化,并且要緊扣設計主題,進行精心設計。比如圓明園的標志設計,雖然采用篆書作為主要傳統元素,但在設計時,設計師將“圓明園”這三個字采用篆體,又結合了圓明園的標志性遺址大水法的形象,通過這種設計手法呈現出的作品既有中國特色又有辨識度,能夠得到廣泛的傳播。
(三)意境的傳承
意境美是中國古典美學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國傳統各類藝術對于美的創造和表現形式有著顯著的區別。篆刻藝術的意境是通過刀法、章法及排列布局所傳達的情感表現出來的。要在標志設計中體現出意境美,就要熟悉運用篆刻藝術形式美的法則。例如,故宮博物院的標志性設計,以篆書為基礎,將“宮”字設計構造,表達出獨特的形式美,“宮”字上部的一點引用的是古代朝服圖案中的象形元素,下部兩個口字則采用了對稱均勻的手法進行構圖,傳達了皇宮中前朝后寢的理念,整體標志用紅色作為底色,用黃色進行字體表現,不僅象征皇權,還具有很強的視覺效果,能夠將篆刻傳統藝術同現代設計理念進行結合,不僅保留和傳承了傳統文化,還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潮流設計元素,具有獨特的藝術美感。
參考文獻:
[1]方旭.篆刻美學初探[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2]徐恒醇.設計符號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安剛,1978年出生,祖籍山西。2002年移居廣東,自幼師從我國著名書法家田樹萇先生(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協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山西省書協顧問),現任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廣東省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廣東工藝美術》編委,湛江市工藝美術協會會長。作品多次在國內大型博覽會上獲獎。
(編輯:溫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