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司坤
“美國對中國的全球基建計劃發起反攻”,美國《華爾街日報》9日報道稱,緬甸去年與中國投資者重新談判并壓縮了皎漂深水港和工業區建設項目的規模,其背后“得到了美國專家團隊的支持”,美國國際開發署派出團隊幫助緬甸檢查了與中方的合同條款。這一消息10日沒有得到任何官方證實。該報道還稱,在中國借“一帶一路”擴大全球影響力之際,這一做法可能成為美國反制中國的“常規策略”。中國專家10日表示,美國想把這一戰略推廣開來,可能過于自信了。
2018年11月,中緬雙方代表在緬甸商務部簽署皎漂深水港項目框架協議,中方占股70%,緬方占股30%。據媒體報道,項目規模比原計劃大幅縮減,由最初的修建約10個泊位調整為2個泊位,初期投資額也由最初的73億美元縮減到了13億美元。《華爾街日報》9日報道稱,在這一調整的背后,有美國的“貢獻”。報道引述不具名“美國現任和前任政府官員”的話稱,一個由美國經濟學家、外交官和律師組成的團隊被派往緬甸進行“試點項目”,內容是審查合同、就對緬甸不利的交易作出提醒,并幫助該國爭取與中國機構和公司達成更好的條款。
報道稱,美國國務院一名官員在談到這一未公開的“試點項目”時說:“我們希望復制類似計劃。這樣能擁有一套技術服務,幫人們了解他們正在進行的項目是否符合其對經濟可持續性和未來改善的要求。”該官員稱,美國國際開發署在牽頭這個項目,其技術專家審查協議后會問:“這個結構是你們想要的嗎?可行性在哪里?”
《華爾街日報》稱,美國國際開發署官員在一份聲明中稱,他們在緬甸進行了“公共投資規劃”,這是促進緬甸經濟增長計劃的一部分,“這符合我們的一貫立場,目的是幫助該地區有意發展技術能力的政府進行所需的盡職調查,以便對潛在投資和項目作出評估,不管其資金來自何處。”報道評論稱,“上述做法可能會成為美國對抗中國日益擴大的影響力、尤其是在亞太地區影響力的常規策略”。
緬甸官方和媒體10日均未對此作出回應。《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的話稱,緬甸政府向美國尋求幫助,要求美國幫助審查合同,以確保合同中沒有任何隱藏的陷阱。此外,包括英國和澳大利亞在內的其他西方國家也提供了類似的幫助。上述前美國政府高級官員稱,相關談判“由緬甸人領銜,但也采納了來自美國以及其他方面的建議。”但緬甸官員稱,與中方的重新談判是由當地推動的,沒有借助任何外部幫助。緬甸商務部長丹敏表示,重新談判讓緬甸避免陷入債務陷阱,雙方實現了“雙贏”。如果緬甸愿意,可以在晚些時候擴大項目規模。
《環球時報》記者10日聯系主導皎漂深水港及工業園區項目的中信集團有關負責人,但尚未獲得集團方面的官方回應。中國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許利平10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指派本國專家顧問團對皎漂項目進行評估有欠公允。對于中國在海外投資的項目,我國是按照發展中國家的標準進行的,而美國更多的是基于發達國家的標準評估,“兩個國家發展階段不一樣,對項目的認知也是不一樣的”。
許利平表示,皎漂港項目規模調整背后是否有美國的因素尚未可知,但像報道中提到的那樣,美國想把這種做法推廣成“常規戰略”,“我覺得它可能過于自信了”。他認為,這首先要看美國對這個國家有沒有影響力,這個國家到底聽不聽它的。一般而言,對于項目的評估,按國際慣例都是找國際上專業的第三方咨詢公司來進行,而由一個明顯有政府背景的團隊評估就很有問題了。“如果一個國家接受,更多是忌憚于美國的政治壓力,”他說,“但凡沒有這方面的政治壓力,我想任何一個國家是絕對不會隨便請美國來評估的。”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國專家認為,盡管皎漂港項目縮減規模會給中國帶來一定影響,但如果該項目得以以更加符合雙方共同利益和關切、適應緬甸經濟規模的方式來發展,那么縮小規模,一步一步地穩扎穩打,也可能是一件好事。
許利平認為,為了應對美國的這種做法,中國企業在海外的項目可在融資渠道上更加廣泛,更多地引入第三方,同時經過嚴格的招標程序,使中資項目經得起國際上各種標準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