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奔的赤紅文、攝影/劉河清(中科院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博士,中國科普研究所博士后)
在漫長的地質時期里,原本沉睡在水底,通體泛紅的砂、礫巖層也悄然破土而出,接受風雨的磨礪。得名于我國廣東省韶關市東北的丹霞山的丹霞層,便是一種由紅色巖層組成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
而在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的七彩丹霞地貌,是中國丹霞地貌發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這些紅色巖層主要代表古大陸環境的湖泊相或可流相的砂巖和礫巖層,富有透水的垂直裂隙,易于被流水侵蝕切割,進而發生重力崩塌作用,形成陡峭的地形。
流水開辟的地下王國文、攝影 葉山
美國阿巴拉契亞山坎伯蘭隘口附近的穹頂沙洞是一處小型的地下巖溶景觀。早在阿巴拉契亞山形成前,這里是類似巴哈馬的淺海碳酸鹽巖臺地,沉積了大量石灰巖。阿巴拉契亞山形成后,豐沛的地下水侵蝕了這里的石灰巖,形成許多小型洞穴。
凱爾斯巴德洞穴是一組大型的溶洞,其分支眾多,最長的一支長達190千米。洞穴內有倒掛在洞頂的石鐘乳和生長在地面的石筍,是洞穴內常見的碳酸鈣堆積地貌。洞中棲息著數十萬只蝙蝠,每年4~10月,它們會在日落時集體出洞捕食,形成讓人驚嘆的“蝙蝠黑云”。
來自風的侵蝕文、攝影 劉河清
穿過人煙罕至的大漠戈壁,這里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歷經歲月風化的土堆。當風呼嘯而過時還會發出陰森的聲音,宛如魔鬼潛伏之處。這種地貌被稱為“雅丹”,是砂巖和泥巖互層的河流相或湖相沉積巖因風或流水的作用形成的。疏松的砂巖易被搬走,致密的泥巖則十分穩固,于是沿著風向(或流水向)形成了一排排壟溝,剩下的泥巖因風化作用逐漸坍塌,形成一座座孤立的小山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