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浩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證明了DNA分子具有雙螺旋結構,而后,DNA分子作為細胞生物遺傳物質的結論也被證實。1957年,克里克又提出了中心法則,闡述了DNA如何控制著生物體內蛋白質的合成。
人們終于了解到,基因是DNA分子上蘊含著遺傳信息的片段,對應著一定的生物功能。每一個生物的生長發育和行為雖然受到環境的影響,但同時也由基因所蘊含的信息決定。這些信息由DNA分子中四種特殊的堿基結構——A(腺嘌呤)、T(胸腺嘧啶)、G(鳥嘌呤)、C(胞嘧啶)——的排列順序所編碼。
把DNA中堿基的排列順序讀取出來,是解讀生物遺傳信息的第—步,也被稱為測序。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人們開發出了第一代測序技術,并以此為基礎,在80年代提出了堪比登月計劃的“人類基因組計劃”,致力于獲取人類DNA中的全部堿基排列順序。1990年,由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中國等6個國家參與的“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式啟動,到21世紀初,項目完成。
在這個過程中,基因測序技術經歷了迭代發展,第三代高通量測序技術已經開始成為主流,過去幾年才能完成的工作,今天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借助超級計算機和大數據技術,基于全基因組的分析也已經成為可能。2014年,在由張國捷教授等領銜,全球200余位鳥類學家共同參與的一個項目中,通過對48種鳥類的全基因組分析,我們獲得了迄今為止最可靠的鳥類演化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