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玲
1982年,以色列科學家丹·謝赫特曼(Dan Shechtman)用X射線衍射測定一塊自己合成的鋁錳合金,觀察到了正十邊形的對稱結構。在經典晶體學中,這種結構是不存在的,因為晶體的結構就像右圖中左邊這幅拼圖一樣,是某個單元結構(就是上一頁說到的晶格)的重復,這種情況下不可能出現正十邊形對稱結構。由于這違背了人們之前對于晶體結構的認識,所以并沒有受到重視,更沒有得到物理學界的承認。
但謝赫特曼認為這不是自己測量錯誤,而是發現了新的物質形態,他將其命名為準晶。事實上,準晶的結構就類似右圖中右邊這幅拼圖——彭羅斯拼圖。1974年,物理學家羅杰·彭羅斯(Roger Penrose)提出了這種以兩種四邊形的拼圖鋪滿平面的方案,這種拼圖跟謝赫特曼的準晶體衍射圖案一樣,都包含正十邊形對稱結構。不僅如此,它們的形態中還隱藏著美妙的數學常數——黃金分割數1.618…。彭羅斯拼圖以一胖一瘦兩種菱形鑲拼而成,兩種菱形的數量之比正好是黃金分割數;同樣,在準晶中,原子之間的距離之比也往往趨近于這個值。在完備的數學理論支持下,同時人們發現了更多這類形態的物質,準晶終于得到了科學界的認可,謝赫特曼也因為發現了準晶而獲得201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