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宜超

高源在天安門廣場
高源說,以前人們只舍得拍一張,后來“天安門東西南北方向得各拍一張才行”。
“這是我們老師傅,經常上電視。”北京市西城區五寰天安照相服務部的年輕工作人員常常向旁人這樣介紹他們的同事高源——在天安門廣場上工作時間最久的攝影師。
2017年,中央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中國相冊——天安門前攝影師》,把高源推向了公眾視野。
高源,17歲就從家鄉沈陽來到北京,成為一名天安門廣場攝影師。如今,他已在這個崗位上堅守了40年。
40年來,相機鏡頭就是他的第二雙眼,每一天,都在祖國“中心的中心”,捕捉著時代變遷的那個瞬間。
上世紀80年代的喜劇電影《二子開店》,從一個側面記錄了中國服務行業的興起。那時,對于老百姓來說,照相還是一件稀罕的事情,能在天安門前留個影就更加不容易了。
天安門廣場上,人們排起長長的隊伍,等待著拍上一張有紀念意義的相片——這樣的情景,是高源80年代初到北京時腦海中抹不去的一幕。
“三轉一響一咔嚓”,是老一輩用來描述標志富足生活的“奢侈品”形象說法,這里的“一咔嚓”,指的就是照相機。
高源向《瞭望東方周刊》回憶道,當時最便宜的雙鏡頭“120相機”要賣124元左右,如果按照當時人們的工資水平,要好幾個月不吃不喝才能買得起。在天安門拍照也是一件奢侈的事,“一張照片七毛五,那時候一天的工資才1塊錢”。
一張珍貴的天安門留影,背后是拍攝、沖印、郵寄三個環節,最后到達顧客手中需要花上十天半個月,甚至一個月的時間。
身高一米八二的高源給人的感覺很干練,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細節控”,這大概是曾經十分嚴格的專業考核制度給他帶來的影響。
從前,人們照相的姿勢大多是“往那兒一站,抬頭挺胸,目視前方”。后來,人們的笑容漸漸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無須再提醒。
高源回憶說,以前每年都會有兩三次攝影理論和實際操作的考試,攝影界的老師傅會給他們這些年輕人打分。有一次,高源被要求為一位老師傅拍人像,老師傅故意把自己的西服兜蓋兒別進了口袋里,高源因為忽略了“提醒顧客整理著裝”而被扣了分。如今回想起來,他不但不覺得委屈,反而認為“要求越嚴格,對技術提升越有好處”。
為了能給人們拍上稱心如意的照片,高源和同事們必須一絲不茍:拍攝時,擔心手動對焦的相機會虛焦,就在地面上畫個腳印定點拍攝,同時攝影師需要眼睛看、耳朵聽;沖印彩色照片時,需要將底片送往長春,用專門的擴印設備沖洗;最后,還要將照片一張張地裝進專用信封,寄往全國各地。
這些最初的繁瑣流程,后來都被慢慢簡化。120相機換成了135相機,后來又上了變焦和廣角設備,“畫腳印”定點照相的方式于上世紀90年代一去不復返。
2003年至2005年,天安門攝影的設備逐漸升級為數碼相機,從此不用再擔心“拍照閉眼”留下遺憾了;照片拍好后一分鐘就立等可取,照片寄丟的情況也不復存在。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拍照也從一件奢侈的事,變成了百姓的生活日常。高源說,以前人們只舍得拍一張,后來“天安門東西南北方向得各拍一張才行”。
在相機和智能手機已普及的今天,還會有人找天安門攝影師拍照嗎?高源不無自豪地說:“有不少拿著上萬元的單反設備的人,也會來找我們拍,畢竟他們不是天天按快門的人。”
“40年里,我大概給50多萬人拍過相片吧。”高源回憶。
40年間,絡繹不絕的顧客也在悄悄發生一些變化,這些變化都被高源看在眼里,記錄在鏡頭中。
從前,人們照相的姿勢大多是“往那兒一站,抬頭挺胸,目視前方”,高源和同事們總得提醒顧客“笑一笑”,可往往拍出來的人像還是表情緊張。后來,人們的笑容漸漸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無須再提醒。“大家都是見過世面的人啦!”高源笑著說,“別說笑一笑了,好些人還要跳起來照呢!”
服飾方面,也越來越豐富多彩:脫掉藍色灰色卡其布,80年代的時髦青年會特意穿上喇叭褲、戴上蛤蟆鏡。如今,人們更是穿上了有紀念意義的婚紗、學位服、演出服,或是印有時代流行語的文化衫,少數民族的人們則會特地換上嶄新別致的民族服飾。
高源早期拍攝的天安門留影中,人物通常只有一兩個。高源解釋說,這是因為那時候人們來一趟北京不容易,一般只有出差或轉車,才有機會來到天安門。而如今,到北京來旅游、求學、工作的人越來越多了,更多的人有機會與家人或朋友一起,在天安門前留下美好瞬間。
高源見到的外國游客也越來越多。他曾拍下幾名學習中文的歐洲師生和一位中國老大爺交談甚歡的有趣場面,還曾見證一對來北京學習中文后順利畢業的泰國情侶收獲學業和愛情的喜悅……他一點兒也不擔心存在語言障礙,“現在的手機翻譯軟件可方便了!”
幾十年間,天安門廣場經歷了多次的翻新、建設,來拍照的人們也年年有新貌,唯一不變的,是人們對這個全中國最著名“打卡勝地”的鐘愛——不論對于哪個年代的人來說,和天安門合影都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高源見過的專程為“打卡”前來的人不計其數,有從西藏一路自駕陪父親來到北京的兒女,有坐著輪椅只為來看一看天安門的老兵,甚至有些人舉著親人的遺像來合影,只為完成一個未了的心愿……
有人說,如果把中國比作一列快速行駛的列車,北京就是列車的車頭,天安門廣場則是這個車頭的最前端,人們熱衷于來到這里,傾聽列車引擎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