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士林
江南和江南文化是一個頗為奇妙的現象,說到江南或來到江南,人們的心中常會涌起一種奇妙的愉快感。但如果問你究竟體驗到了什么?又真的沒有幾個人能說清楚。這就是美學上講的最典型的美感。
哲學家斯賓格勒有句名言:“世界歷史,即是城市的歷史?!庇纱丝梢哉f,江南的文化,就是江南城市的文化。還可以說,江南文化的美,也就是江南城市文化的美。這是因為,各種零零碎碎、遍布江南大地的文化創造,最后都是由于匯集到了蘇州、杭州、南京、揚州等大城市,才被發揚光大并傳承下來。

如人們經常想到的“江南憶,最憶是杭州”“三生花草夢蘇州”“人生只合揚州老”“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等清詞麗句,真是把江南城市的美和人文魅力展現無遺。一言以蔽之,江南城市文化的真正魅力,就在于它代表著一種真正的詩性文化和審美精神。
為什么會這樣?我認為可從三方面來解讀。
首先,從中西比較的角度看,西方民族給人類的貢獻是理性文化,中華民族給世界的獨特創造是詩性文化。前者的主要問題是導致了感性與理性、主體與自然的二元對立,后者則能較好地控制個體與群體、人類與自然的沖突對立。源自西方文化的“感性與理性、主體與自然的對立”,落到城市場域,必是引起不同城市的同質發展和惡性競爭。而能“較好控制個體與群體的沖突程度”的詩性文化,則會引導城市采取更為溫和的競爭與合作方式。這是古代江南城市功能能夠發育良好的最深的文化基因。
其次,從區域比較的角度看,受南北不同地理條件、生產方式、社會生態、文化風俗的影響,中國詩性文化又進一步生成了兩種主要形態:一是以政治-倫理為深層結構的“中原詩性文化”,二是以經濟-審美為基本理念的“江南詩性文化”。前者在多數情況下會影響到生產力發展和社會的活力。后者則善于協調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社會和個人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實現物質與精神、功利主義與審美主義的融合發展。這是“江南詩性文化”在很多方面比“中原詩性文化”略勝一籌的主要根源。

2018 年中國百強城市排行榜(前20名)該榜單中,長三角城市占據了20 席中的數席。中國百強城市(不含港、澳、臺)排行榜由華頓經濟研究院編制發布,根據經濟和非經濟兩大系列指標綜合排名,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數據整理/ 覃柳笛 制圖/ 劉章豐)
再次,從城鄉差別的角度看,江南的城市與村鎮有共同的一面,就是經濟和文教都比較發達。但由于財富積累、社會管理及文化發展階段的差異,江南村鎮與江南城市也有明顯的差別。即使在已相當富裕的江南村鎮,人們的生活觀念依然傾向于“耕讀為本”“勤儉持家”等傳統農業社會的素樸生活方式,而對“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鈿頭銀笆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的江南城市生活持批判與抵制態度。這固然有積極的一面,但也為市場經濟掙脫自然經濟束縛、人的審美天性從封建禮教中解放出來設置了障礙。也可以說,江南村鎮文化更多地與中原政治-倫理文化相近,而與江南城市文化的詩性與審美精神有較大的不同。
那種典雅、精致的江南詩性生活方式是中華民族重要的鄉愁之一,它的傳承和重建與新時代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高度一致。
當今世界是城市世界。古代江南即當今的長三角。為什么大家會覺得今天的江南越來越不像江南?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失去了“江南詩性文化”的結果。那種典雅、精致的江南詩性生活方式是中華民族重要的鄉愁之一,它的傳承和重建與新時代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高度一致。
可以說,江南城市文化代表了我國區域文化在審美和藝術上的最高水準,是中國本土最符合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和“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的思想文化譜系,對應對現代人的精神和心理危機,促進長三角社會、文化和生態發展具有重大戰略資源價值。
同時,以內涵優雅的江南文化為文化資源,培育高品質的長三角城市文化,不僅可以為人民群眾提供高質量的文化消費產品和服務,也有助于切實促進和引導長三角真正發展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