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力 尹 靜 韓 超
(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43)
隨著我國高速鐵路系統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地區新建起小型旅客站房以滿足日益增加的客流需求。鐵路旅客站房作為游客進入城市的第一站,對塑造特色城市形象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作為城市的地標性公共建筑,小型鐵路旅客站房受制于建設規模,其平面布局已趨穩定,因此在方案設計中,應將建筑造型作為設計重點,充分考慮場地條件并尊重地域文化,設計出能反映時代特點、地域特色的站房形象[1]。
新建包銀鐵路是國家規劃的“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中京蘭大通道的一部分,是西北連接東北、華北的交通大動脈和經濟大通道。包銀鐵路惠農段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內,線路自惠農區南側新設惠農南站、石嘴山南站,經惠農區、大武口區后接入在建銀西高鐵銀川高速場。
石嘴山市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東、北、西三面與內蒙古毗鄰,南與銀川市接壤。東屏滔滔黃河水,西依巍巍賀蘭山,因賀蘭山與黃河交匯處“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石嘴山南站位于大武口區星海湖畔,東西兩側毗鄰沙湖大道與星光大道兩條城市主干道,站前廣場緊鄰濱湖大道,與賀蘭山脈隔湖相望。
石嘴山市湖泊星羅棋布,濕地面積達415 km2,創建了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石嘴山市也是開放包容、發展穩健的工業城市、移民城市。多年來的開拓創新,形成了“五湖四海、自強不息”的石嘴山精神,鑄就了開放包容、海納百川的城市品格。石嘴山市歷史悠久,孕育了賀蘭山巖畫、古長城、北武當壽佛寺、平羅玉皇閣、田州塔等人文古跡,移民文化、賀蘭山文化、塞上江南文化、回族文化交相輝映,漢、回、滿各民族和諧交融[2]。
2.3.1場地設計
石嘴山南站中心里程處線路高程為1 105.791,站臺與周圍地形高差約9 m,站臺與城市道路高差約4 m。站房采用線側下式站型,地面層中部設景觀廣場與濱湖大道及站房平接,兩側分別布置鐵路、旅游大巴及公交車場。并合理利用基地高差,于地下一層布置社會、出租車場,通過換乘通廊與出站地道銜接。
2.3.2建筑造型
站房整體設計構思立意為“水映山巒湖邊驛、百業欣興意欲飛”。石嘴山南站濱于星海湖岸,與賀蘭山隔湖相望。考慮到站位選址濱水望山,建筑天際線采取“正反弧線”的處理方式,既增強了建筑與環境的融合,又削減了大體量建筑給人帶來的壓迫感。建筑立面造型采取中軸對稱的處理手法,整體舒展流暢,柔美且富有韻律,如一副展開的水墨畫卷,豐富了星海湖濕地景區的城市天際線;起伏的弧形輪廓和通透的玻璃幕傳達煙波浩渺的湖面意向,并將優美湖景引入建筑內部。幕墻外側富有層次的格柵,仿佛湖面中山巒的倒影,與西側賀蘭山脈遙相呼應;屋檐由中部向兩側舒展外挑,端部檐口微微起翹,既彰顯了熱情好客的塞上風情,又體現塞上江南的秀美靈動。
設計基于獨特的自然環境和多元發展的新興產業,描繪出舒展開闊、整體現代的建筑形態。起伏的外部輪廓、通透的內外空間、明隱相間的細部格柵、呼之欲出的蓬勃姿態,與微瀾碧水、蒼翠山巒意境相融。站房造型由所處地域之“情景”觸發,與城市山水相生相融。建筑方案結合造型設計,充分適應并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及氣候特征,立面采用石材花崗巖幕墻、鋁板格柵遮陽、自然通風、Low-E雙層中空玻璃幕墻、太陽能光伏發電、中水循環利用等節能低碳措施,響應地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號召,展現“水映山巒湖邊驛”的優美畫卷,傳達“百業欣興意欲飛“的進取精神(見圖1)。

石嘴山市惠農區地處寧夏最北端,東臨黃河,西依賀蘭山,北與內蒙古烏海市接壤,是寧夏的北大門。惠農區致力于寧蒙邊界橋頭堡城市的定位,大力打造黃河金岸宜居城市,是寧夏沿黃經濟區的門戶,石嘴山市北部中心城區。惠農南站位于惠農區110國道東、石大公路北、尾閘鎮聚寶村居住點西。該站點距東側聚寶村居住點約600 m。
惠農區旅游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人文地理獨特。境內有眾多古老文化遺址和風景優美的獨特自然景觀,西夏文化、長城文化、黃河文化、賀蘭山文化、儒佛道教文化和民族文化融乳交匯。此外,惠農區地處寧東、蒙西兩個國家千億噸級煤田周邊,是呼包銀榆經濟區、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寧夏沿黃經濟區的重要節點城市,寧夏省的北大門,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3]。
3.3.1場地設計
惠農南站中心里程處線路高程為1 908.265,站臺與周圍地形高差約13 m,站房采用線側下式站型。站前廣場西側既有石大公路割裂了基地用地,應結合站前廣場規劃對改道路進行局部改移并與城區聯系。此外,利用地形高差采用立體式布局,廣場地面層中部設置社會車場,兩側分別設置鐵路停車場及公交車場、長途客運站;架空層設置步行景觀廣場,體現TOD樞紐綜合體理念。
3.3.2建筑造型
站房整體設計構思立意為“塞北古雄關,沿黃今樞戶”。建筑將塞北關口抽象表達,結合古渠連綿的形態,構成富有文化內涵和現代風貌的整體形象。站房整體造型通過體塊間的拉伸變化增強建筑的體量感,形成高低起伏的山體造型,映射出“巍巍賀蘭山連綿起伏”的形態;站房整體造型通過局部拉伸變化增強候車廳及主入口的視覺效果;建筑中部以抽象的“門”字造型突顯了“惠農”作為寧夏“北大門”的重要地理特征。
建筑立面造型采用取中軸對稱的處理手法,以連續起伏的建筑形體映射出賀蘭山脈群巒疊,與賀蘭山遙相呼應,形成一道完美的天際線。玻璃幕墻外側采用富有韻律的遮光板,形成一道柔美的曲線,遮光板系統可隨陽光入射方向調節角度,有效防止炫光,使室內陽光更加柔和舒適。此外,主立面中采用一條蜿蜒柔美的紐帶貫穿整體,為穩重的形體增添一抹秀麗,象征惠農作為沿黃經濟帶上的重要的塞上黃河金岸(見圖2)。

在當今的鐵路旅客站房設計中,伴隨著大眾審美的提高與地域文化的傳承,旅客站房作為城市地域文化的載體,應當充分考慮并尊重地域環境特征,切實將地域文化與建筑語匯的方式反映在具體造型方案中,為旅客及市民帶來更加完備的出行體驗[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