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銀 程荷蘭 胥 穩 王燕芳
(1.江蘇省地質礦產局第一地質大隊,江蘇 南京 210041; 2.南京坤拓土木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41)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地鐵車站深基坑工程逐漸增多。深基坑工程是一項涉及多學科的復雜巖土工程問題,在基坑開挖過程中由于原有土體應力平衡的改變,從而引起周邊土體沉降造成不利影響。目前,在地鐵車站基坑施工中為避免其不利影響,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基坑開挖過程中對坑底土體變形、圍護墻體變形、周邊建筑物沉降等實施動態監測,并對施工全過程進行信息化管理[1-3]。
基坑設計、施工、監測是深基坑工程的質量保證,通過現場監測數據的處理分析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對局部設計方案或現場施工進行改進或調整,收集數據、總結經驗,盡可能減小對周邊環境的影響,為基坑設計理論提供依據。
該地鐵車站位于丁字路口南側,采用三層島式站臺,車站中心底板埋深23.2 m,車站凈長134.43 m,凈寬20.3 m,結構頂板覆土3.1 m~3.3 m。周邊臨近居民住宅及大學建筑位于基坑變形主要影響區域內,地下管線密集,場地內地下水位較高且含水量豐富,這些因素為現場施工帶來一定難度,因此采用信息化施工和現場監測十分必要。
綜合考慮地質條件、周邊環境復雜程度、該基坑特點,并結合周邊城市地鐵基坑設計施工經驗,本車站采用地下連續墻的圍護結構形式。以位于車站西北角的大廈2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裙樓為例,此處基坑開挖深度25.6 m,裙樓邊緣至車站主體圍護邊緣25.2 m,如圖1所示。

基坑從南端頭至北端頭采用“中拉槽、后退式”分層開挖,測點布置主要選擇在2倍以上基坑開挖深度范圍內布設,監測項目主要包括圍護結構和周邊環境監測,主要有圍護樁頂水平位移及沉降監測、支撐軸力監測、基坑外地下水位監測、周邊地下管線沉降監測、周邊建筑物沉降監測等。
地鐵車站結構復雜、工法多、規模大、地質條件差,在施工及監測的過程中應及時處理監測數據,及時反映工程施工所造成的影響,判斷前一步施工工藝和施工參數是否符合預期要求,以確定和優化進一步的施工參數,做好信息化施工,達到安全、經濟的目的。
周邊建筑物測點按從大到小自車站北端頭起依次分布,其沉降變化曲線如圖2所示。圖2中,裙樓沉降大致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為均勻沉降階段,各測點沉降量較小且基本一致,由開挖準備階段基坑擾動所致;第2階段為差異沉降階段,該階段沉降量迅速增大,離端頭井最遠的Jc27測點的沉降最大,順著基坑開挖方向最大沉降量逐漸減小;第3階段為穩定沉降階段,各測點沉降速率逐漸減緩并趨于穩定,沿建筑物方向各測點間的差異沉降在1.2 mm~4.33 mm之間,在差異沉降控制范圍內,未引起該建筑物出現裂縫的現象。

支撐軸力測點Zg7-3,Zg6-2,Zg5-3自車站北端頭起依次分布,其軸力變化曲線如圖3所示。圖3中,基坑處于底板澆筑及地下室結構施工期間,各支撐軸力的變化存在一定的波動并基本保持穩定,是受溫度變化、外部荷載以及施工技術等的影響[3]。從測點Zg5-3到測點Zg7-3,其支撐軸力逐漸減小,正是由于長條形深基坑分層、分段施工過程中所呈現的時空效應。在基坑開挖過程中,坑壁土體側壓力迅速傳遞給支撐,為保證基坑穩定在土體卸荷過程中及時支護,盡量減少無支撐暴露時間,防止產生過大側向位移。

地下水位測點SW23,SW15,SW14,SW12自車站北端頭起依次分布,其水位變化曲線如圖4所示。在施工準備階段水位明顯上升,是因為遇到了降雨;基坑開挖初期,各觀測井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下降速率很大;在地下結構施工階段地下水位基本穩定,觀測井SW14的水位最高,可能與該處圍護結構的密封效果有關。本車站基坑承壓水被地下連續墻圍護結構隔斷,采用坑內疏干、降壓的方式,不會降低坑外承壓水頭,亦不會出現因坑內抽排承壓水而導致坑外地面沉陷的情況,降水對周邊環境影響非常小。

1)在車站基坑施工過程中分層、分段施工,順著基坑開挖方向各測點的沉降量逐漸減小,反映了基坑施工過程的時空效應。周邊建筑物受基坑施工影響,但是差異沉降在控制范圍內,未引起該建筑物開裂。
2)支撐軸力受溫度變化、外部荷載以及施工技術等的影響,在基坑開挖過程中合理掌握開挖次序及時安裝支護,盡量減少無支撐暴露時間防止產生過大側向位移。
3)在基坑開挖初期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很大,隨著基坑施工的進行趨于穩定?;油獾叵滤坏姆€定性受當地的氣候、圍護方案和施工組織設計等因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