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小 燕
(太原市建設項目投資評審中心,山西 太原 030045)
市政工程是現代化城市建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質屬于社會公益項目。在市政工程建設周期內,開展全過程造價控制,不僅可以為工程建設提供必要的參考依據,還能夠動態控制各個階段的工程造價工作,保證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所謂工程造價,是指一個特定工程項目,從投資規劃、建設施工到竣工交付整個過程所產生的費用的總和。眾所周知,建筑工程具有規模大、周期長且投資數額高等特征,其對區域開發市場有一定的影響。同時,人力資源、機械設備與資金等的投資深度直接決定了整個工程建設的綜合效益。建筑工程開發的根本目的是針對工程區域劃定、建設周期、整體規模、投資金額、材料設備投入深度等進行預估,并設定預估參數。
在整個前期規劃設計階段,項目設計也占據著重要地位。項目設計水平直接決定了工程的實用性,而實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工程造價。施工建設是整個造價控制的核心階段,材料采購、機械設備購置與施工團隊組建都會產生一定的成本損耗。為此,項目負責人應當積極開展全過程造價控制工作,優化人力資源配置,降低機械設備能耗,保證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市政工程建設僅需要完成既定任務即可,完全不必顧及工程造價控制問題。然而,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與行業市場競爭的白熱化,市政工程建設單位逐步加大了對工程造價管控的重視度。當然,要想轉變上述思想觀念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探究與積累。當下,絕大多數施工單位并未充分認知到工程造價控制的重要性,這導致基層參建人員成本控制意識淡薄,具體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1)工作人員膚淺的認為工程造價控制屬于財務部門的工作,而造價控制也是由核算方式決定的,使其對成本控制基礎性工作缺乏重視;
2)施工單位在獲得承建權后,在未開展成本分析的前提下,盲目順從業主的無理要求,導致企業在項目投標階段失去了對項目成本控制的主導權;
3)市政工程建設單位過度依賴審計單位,各崗位職責權限劃分不明確,將涉及費用的問題全權委托給審計部門,由于審計對工程建設過程了解不全面,使得造價控制效果差強人意。
部分施工單位未能嚴格遵守要求落實工程造價管控工作,在中標后,未構建完善的項目成本控制體系,且造價控制目標不明確,項目成本管理體制不健全。最后導致分包商合作、材料采購、機械設備引進等缺乏參考依據,用工用料超過限定范圍,工程造價失控,市政工程經濟效益受限。
在市政工程施工建設過程中,先施工、后簽合同的現象屢見不鮮,這不僅違反了既定程序的要求,也對工程造價控制工作的運轉造成了一定阻礙。部分工程設計單位與施工建設單位甚至形成了一種“默契”,就是以投資規模為費用框架,結合施工需求開展招投標,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施工建設單位的風險系數。另外,這種違規合作模式也使得施工合同與招投標機制的約束效應失去作用。再者,由于市政工程涉及面較廣,且具有深遠的社會影響,故而對工程建設安全、時間跨度與質量等級有較高的要求,一旦管理者對工程造價控制缺乏重視,將會導致成本失控,工程經濟效益下降。
在現階段的市政工程造價管控體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對合同管理缺乏重視,具體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1)對招標文件與合同內容的了解不到位,施工預算編制失真。部分施工單位在開展工程造價控制時,缺乏嚴謹的態度,且采取的方法不合理,這導致成本控制流于形式。另外,一些施工單位甚至未開展施工前期規劃階段的成本預估與施工建設階段的成本核算,這就會導致其對招標文書與工程合同條款一知半解,工程經濟效益難以達到理想水平。
2)勞務分包控制力度匱乏,分包單價混亂。市政工程在選擇承包單位時,往往由領導決策層獨斷專行,進而為“親屬隊”提供了空間。而這些分包單位專業資質不齊全,人員綜合素質參差不齊,使得工程建設質量缺乏保障,工程造價控制受限。部分市政工程甚至出現選定分包隊伍,但未及時簽署合同的現象,這更增加了發生經濟糾紛的概率。
在市政工程項目決策階段,施工單位要深度分析、審核可行性研究報告,并嚴格遵守標準規范強化監督管理。同時還需進一步提高相關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能水平,優化人力資源配置。但實際情況是,部分工程建設單位將管理職能集中委托給一個部門或特定人員,導致實際管理效果難以達到理想水平。為避免工程建設單位利益私化,市政項目投資部門與建設單位應統一利益目標,采取分散建設單位權限的方式,強化法律監管。
在執行市政工程造價管理工作的過程中,諸多變更審核工作流于形式,無法切實發揮其實際價值,僅僅能夠挽回一小部分損失。對此,在工程變更環節,應加大管理投入力度,如圖1所示,嚴格約束審核行為,對不合規的行為方式進行懲處。例如,在雙審計過程中,追責工作不僅局限于退返不合理的費用,還要兼顧經濟處罰與行政處罰。另外,積極做好信息采集與整理工作,嚴格控制工程變更,將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在整個項目招投標規定體系中,工程合同占據著重要地位。市政工程建設單位在執行合同期間,需強化其法律意識,積極核減未按照合同執行的工程量,見圖2。然而,縱觀市政工程建設現狀可知,仍有部分施工單位存在不遵照合同辦事的現象。在未發生經濟糾紛的情況下,工程合同僅僅是一種文件,且對工程建設周期、質量安全及進度款支付缺乏約束力。當下,政府逐步加大了對施工單位的利益保護,進一步增強了合同的約束效應,提高了成本控制水平。

工程造價控制環節,需要管理人員深度分析和研究工程施工建設階段的活化勞動與物化勞動,進而查找漏洞,尋求解決措施,提高綜合管理水平,以有限的資金投入和勞動損耗,創造出最大化的經濟效益。通常來說,市政工程經濟核算主要包括如下兩方面內容:
1)施工規劃圖紙預算與對比投標報價預算。根據實際工程項目,對比材料、機械設備與勞動力損耗,確定差異,分析其主導因素,從根本上避免多算或漏算現象的發生,提高預算的精確性。而且該措施也可保證甲方如實掌握工程的收支情況,為制定成本控制方案與落實控制措施提供幫助。
2)施工項目成本核算。項目成本核算主要針對施工材料、機械設備與人力資源。管理者應在投標報價預算和施工圖預算對比的基礎上,確立初期經濟目標,在施工建設周期內嚴格審查施工直接費用,并且每個月和每個季度都需要對比施工圖額定預算消耗和實際施工進度消耗,然后再采取切實可行的約束控制措施,避免資金的過度浪費與資源的無節制消耗。針對施工費用超支問題,管理者需深度分析超支的誘因,進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約束成本。
工程造價成本控制是保障市政工程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最大化的關鍵舉措,工程設計單位與施工建設單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就應切實強化工程造價管控,高效應用各類多元化的控制措施,將工程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以此為市政工程的推進與現代化城市建設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