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元,方 林
?
方形鋰離子電池熱失控情況下的熱管理研究
李文元,方 林
(武漢船用電力推進裝置研究所,武漢 430064)
為了研究某種方形鋰離子電池中單個電芯發生熱失控事故時電池的整體性能,本文利用ANSYS軟件進行熱仿真分析,同時通過實驗對電池中單個電芯進行過充強制其發生熱失控分析熱失控。模擬過程中根據電池箱中電芯和冷卻裝置的結構特性對電池三維模型進行簡化,通過設置均勻熱流密度內熱源來模擬電池發熱過程。熱失控實驗時對單個電芯進行強制性的過充使電芯發生熱失控至電芯過壓保護。結合模擬仿真和熱失控實驗中電池系統的溫度分布情況,模擬結果和實驗結果十分接近從而驗證了仿真模型的準確性。根據熱失控仿真結果中的電池系統溫度分布云圖,該型電池的冷卻裝置能夠保證在單個電芯發生熱失控的情況下整個電池的安全性。
方形鋰電池 熱失控 熱量分布
隨著能源與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新能源逐漸開始取代傳統的化石能源[1]。其中鋰離子動力電池系統是目前比較熱門的研究方向。根據其特性,鋰離子動力電池由過充、短路等因素發生熱失控時會產熱大量熱量,如果這些熱量得不到均勻釋放將會對整個動力電池系統的均衡性和電池的整體性能產生影響[2]。為了保證鋰離子電池系統熱失控狀況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目前比較常見的方案便是在電池周圍布置冷卻裝置。
為了測試冷卻裝置的可靠性,研究者們通過實驗和仿真的方式對熱失控下電池動力系統在冷卻裝置作用下電池的熱分布情況進行分析。賀元驊,Ohshima,張青松等人[3-5]通過實驗分析了電池系統在熱失控條件下的工作狀態,并分析了電池熱失控情況同SOC之間的關系。趙春榮,Kizilel,羅星娜,Benham等人[6-9]利用數值計算和模擬仿真對電池系統在熱失控狀況下的溫度分布情況進行了分析,并對電池系統的熱管理方案進行優化。實驗方案能夠更加準確的了解電池熱失控情況,但是溫度采集器只能采集部分點溫度分布情況,模擬結果能夠了解整個電池系統的溫度分布云圖。所以,實驗和模擬的結合更加全面和準確的了解電池熱失控情況下電池系統的熱傳播情況。
根據目前國內鋰離子動力電池系統熱失控情況的研究結果可知,研究者主要分析的是圓柱形鋰離子電池在風冷和熱管冷卻條件下的熱傳播過程。但隨著電池技術的發展,相較于圓柱形鋰離子電池方形鋰離子電池由于具有體積利用率高、組合方便等優點,越來越多的被應用于電池動力系統[10-12]。所以,對方形電池在熱失控情況下的熱管理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一種以液冷方式的方形鋰離子電池為研究對象,通過構建三維模型并利用ANSYS模擬軟件對電池包中單個電芯熱失控情況下的溫度分布情況進行模擬仿真。通過仿真結果分析電池熱失控情況下電池包內熱量傳播情況,并且根據溫度分布云圖來判斷冷卻裝置作用的有效性。為了驗證模擬仿真結果的可靠性,通過實驗對該型號電池中的單個電芯進行過充至熱失效,并布置熱電偶采集電池中某些點在熱失效過程中的溫度分布情況。最終把模擬結果同實驗結果比較驗證模擬仿真模擬的準確性,并根據電池的技術要求對熱管理系統進行分析。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某種方形鋰離子電池,整個電池單元包是由多個方形的鋰離子電池通過串并聯的方式組合起來。電池單元包放置于金屬箱子里,為了加強電池熱失控時熱量的傳播速度,電池箱和電池包之間的間隙布置著阻燃劑和冷卻液,單個電池箱的外形結構如圖1。該型方形鋰離子電池的熱管理方案是通過阻燃劑和冷卻液的吸收電池熱失控時產生的熱量從而保證電池在熱失控工況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圖1 方形鋰離子電池電池箱外形圖
整個電池的熱管理系統性能可以由電芯熱失控的模擬和實驗結果進行判斷。鋰離子電池的熱失控一般由外部過充或者內部短路等因素構成,只要熱量能及時傳遞一般不會發生熱失控連鎖反應,所以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單個電芯發生熱失控的情況。
通過三維建模軟件對電池進行模型的建立,為了模擬的方便將整個電池系統進行了簡化,簡化后的模型主要由箱體、阻燃劑冷卻液、電池包等部件構成。
由圖2可知,電池包是由一個熱失控的方形鋰離子電池和氣體正常工作電池構成。
三維模型建立后將其導入到ANSYS軟件中的ICEM中進行邊界層的設置以及網格的劃分。

圖2 電池箱三維模型簡化圖

圖3 邊界條件
圖3為整個電池結構的邊界條件,邊界條件的設置過程中,電池包和阻燃劑冷卻液、阻燃劑冷卻液和箱體、電池包和箱體之間的接觸面為interface面,箱體和空氣接觸的外表面為壁面邊界條件,對流對流系數為20 W/m2,外界空氣的溫度為常溫300 K。電池包以及電池箱體和阻燃劑冷卻液間的邊界條件為對流邊界條件對流換熱系數大約為500 W/m2[13]。

圖4 電池箱模型網格示意圖
設置好邊界條件后對模型進行了網格的劃分,網格的類型為六面體的結構化網格,網格數量大約為1170000個并且網格的質量較高,為了增加模擬的準確性同時節省計算時間本文還進行了網格的獨立性驗證。
得到網格文件后,將其導入到ANSYS FLUENT軟件中對單個電芯熱失控過程中電池箱內溫度最高時刻的溫度分布情況進行模擬。
模擬過程中根據部件的材料特性賦予其材料屬性,包括密度、比熱容、導熱系數等參數。為了模擬電池發熱的現象,將電池包的電芯的內部設置均勻內熱源,熱失控電芯的內熱源的熱流密度要明顯高于正常工作電芯。正常工作電芯的發熱功率可由電芯的電壓、電流、內阻等參數計算;熱失控電芯的發熱功率可由單個電芯的熱失控實驗計算得到。
設置好參數后便可開始熱失控狀態下的溫度分布模擬,根據仿真結果電池箱溫度分布云圖可知整個結構的最低溫度為315.8 K,最高溫度為415.9 K,熱失控電芯的溫度明顯要高于其他正常工作電芯、阻燃劑冷卻液和箱體。同時,熱失控電芯溫度分布云圖也符合其在徑向、周向和軸向的導熱特性。
由電池箱的溫度分布云圖可知,整個結構中溫度最高的區域集中在熱失控電芯附近,最低溫度比環境溫度高15 K左右,主要分布在箱體周圍。根據整個結構的溫度分布云圖可知該型電池的散熱裝置能有效地保證整個電池系統溫度的穩定性。同時從熱失控電芯的周圍的正常工作電芯的溫度分布情況可知該型電池的單個電芯的熱失控不會造成熱失控連鎖反應。根據冷卻液的分布情況可以推算冷卻裝置完全有能力吸收熱失控產生的熱量。所以,該電池在熱失控時能夠保證其他電芯正常工作,并且能夠保證整個電池系統的安全性。
為了了解電池結構中單個電芯發生熱失控時整個電池箱的溫度分布情況,本實驗對單個電芯進行過充強迫其發生熱失控。為了監測電池箱子各個地方的溫度動態,本實驗在電池箱不同地方布置了12個熱電偶,如圖5。
其中1號溫度探頭監測的是熱失控電芯的溫度分布情況;2號監測的是熱失控相鄰電芯的溫度分布情況;4,5,6監測的其它電芯的溫度分布;7,8探頭分別監測的是底板的溫度;9,10,11,12監測的阻燃劑冷卻液各處溫度分布情況。同時,為了了解充放電過程中電池箱電壓變化情況,本實驗還布置了2個電壓測試探頭。

圖5 電池箱中熱電偶分布情況
通過數據采集器收集的電池箱各個位置的溫度分布情況,通過處理可知其溫度隨時間的變化如圖6所示。

圖6 電壓、電流、溫度隨時間變化曲線
過充單個電芯強迫其發生熱失控過程中,整個電池箱的電壓、電流、溫度分布隨時間的變化規律可以用以下幾個階段來描述:
1)在未接電源線和靜置階段,電池箱的各個地方溫度相同,接近30 ℃。
2)恒流充電階段,熱失控電芯和箱體其他地方的溫度顯著升高,其中熱失控電芯升高的頻率最快,從30 ℃升高到50 ℃左右,其次是2號電芯、3號電芯。由此可知,整個電池箱的熱量主要是從熱失控電芯開始向周圍傳播,越靠近熱失控電芯的地方溫度越高。
3)恒壓充電階段,熱失控電芯的溫度總體呈指數趨勢增加,并且在小范圍內發生劇烈的震動趨勢,有電壓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可知這可能與恒壓過程不穩定有關。在這一過程中,熱失控電芯的溫度升高到了最高溫度134 ℃,同時電池箱內其他位置的溫度也以較快趨勢地升高到了較大值。
4)暫停階段,該階段雖然已經停止向電池箱體充電但是整個電池箱的溫度還是不斷地升高。說明該階段熱失控電芯已經損壞,雖然停止充電但是損壞的電芯還是會不斷的放電發熱,同時,這一階段的電壓劇烈的跳動,直至趨于0。
5)恒流充電階段,由于熱失控電芯的損毀,該階段恒流充電只會對其他正常工作電芯產生影響,但是它們的發熱功率相對于熱失控電芯的明顯太小。因此,該階段中電池箱各處的溫度呈現下降趨勢。
6)停止階段,該階段斷開電池箱的電源線。電池箱整體的溫度呈下降趨勢,但是在上一階段其他正常工作電芯產熱但是熱失控電芯損毀不產熱,所以熱控電芯溫度的下降頻率相較其他正常工作電芯較大。最終,電池箱體所以地方的溫度趨于室溫。
熱失控電芯在熱失控過程中最高溫度能達到134 ℃,此時其他正常工作的電芯的溫度在80 ℃左右,完全符合安全性要求。并且當電芯開始泄壓以后,整個電池的溫度明顯呈現下降趨勢,最終熱失控電芯的溫度會低于正常工作電芯溫度。
由單個電芯的熱失控模擬仿真和實驗結果比較可知,熱失控過程中電池箱內部平均溫度達到最高時,其溫度分布情況的模擬結果與實驗結果比較接近,模擬結果相對于實驗結果數值略高。從而驗證了仿真模型以及模擬結果的可靠性。通過進一步分析可知模擬和實驗結果的差異性與模擬過程中發熱功率設置有關,本文設置的熱流密度為均勻熱。
由本文對該型方形鋰電池單個電芯的熱失控時熱量傳播情況的研究可以主要得到以下兩點結論:
1)電池內部單個電芯發生熱失控事故時,該型電池的冷卻裝置完全能夠吸收掉熱失控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并且維持整個電池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2)單個電芯發生熱失控時,由于電芯的本身的安全性措施以及電池的冷卻裝置的作用,不會對電池內其他正常工作的電芯產生熱失控的連鎖反應。
[1] 李存俊. 鋰離子動力電池組液冷結構設計及散熱性能分析[D]. 合肥工業大學, 2016.
[2] 羅慶凱, 王志榮, 劉婧婧等. 18650型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影響因素[J]. 電源技術, 2016, 40(2): 277-279.
[3] 賀元驊, 孫強, 陳現濤等. 鋰電池熱失控火災與變動環境熱失控實驗[J]. 消防科學與技術, 2017, 36(1): 27-31.
[4] Ohshima T, Nakayama M, Fukuda K, et al. Thermal behavior of small lithium-ion battery during rapid charge and discharge cycles[J].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6, 158(1): 535-542.
[5] 張青松, 姜乃文, 羅星娜等. 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多米諾效應實證研究[J]. 科學技術與工程, 2016, 16(10): 252-256.
[6] 趙春榮, 曹文炅, 董緹等. 圓柱形鋰離子電池模組微通道液冷熱模型[J]. 化工學報, 2017, 68(8): 3232-3241.
[7] Kizilel R, Sabbah R, Selman J R, et al. An alternative cooling system to enhance the safety of Li-ion battery packs[J].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09, 194(2): 1105-1112.
[8] 羅星娜, 張青松, 戚瀚鵬等. 基于計算流體動力學的鋰離子電池熱失控多米諾效應研究[J]. 科學技術與工程, 2014, 14(33): 327-332.
[9] Benham H L, Clark S D, Huffman H L, et al. Battery thermal runaway monitor[J]. 1978.
[10] 朱聰, 呂江毅, 李興虎等. 方形鋰離子電池組熱模型[J]. 汽車工程, 2012, 36(4): 339-344.
[11] 盧世剛, 史啟通, 唐海波. 方形鋰離子電池熱應力的數學分析和數值模擬[J]. 汽車安全與節能學報, 2014, 5(3): 298-303.
[12] 張超, 劉建文. 一種耐變形的方形鋰離子電池設計[J]. 電源技術, 2012, 36(8): 1105-1106.
[13] 宣益民, W. Roetzel. 管內對流換熱系數的瞬態測量方法[J]. 化工學報, 1994(6): 756-759.
Thermal Management of a Square Lithium Ion Battery in Thermal Out of Control
Li Wenyuan, Fang Lin
(Wuhan Institute of Marine Electric Propulsion, Wuhan 430064, China)
TM912
A
1003-4862(2019)03-0029-04
2018-10-30
李文元(1982-)男,工程師。研究方向:分析化學。E-mail: 852909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