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國家層面相繼出臺了《文化部關于印發<文化志愿服務管理辦法>的通知》(文公共發〔2016〕15號)《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等7部委關于印發<關于公共文化設施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的實施意見>的通知》(文明辦〔2016〕22號),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六十號)、國務院《志愿服務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685號)等一系列政策法規,對建設文化志愿者隊伍、開展文化志愿服務、發展文化志愿服務事業進行了部署安排。
其中,《關于公共文化設施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設施志愿服務組織體系、志愿服務項目體系和志愿服務管理制度體系。廣東省文化館等單位被納入公共文化設施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首批示范單位。
在黨和政府的統籌領導下,2011年3月,廣東省文化廳成立了廣東省文化志愿者總隊(以下簡稱“總隊”)。我省文化志愿服務已初步建立了“省文化志愿者總隊———市(縣)、鄉鎮文化志愿者隊伍———各類公共文化機構文化志愿者隊伍”的組織架構,基本形成了省、市、縣、鎮(街道)四級文化志愿服務網絡。據不完全統計,截止至今,全省網上注冊文化志愿者人數9萬余人。其中,23—40歲年齡段的文化志愿者占總人數的51.91%,41—60歲年齡段的文化志愿者占總人數的25.56%,61歲以上年齡段的文化志愿者占總人數的4.17%。文化志愿者隊伍人員結構不斷優化,呈年輕化狀態。文化志愿者隊伍的發展壯大,為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特別是鄉鎮(街道)、社區文化服務組織模式的優化提供了重要的人力保障。
隨著文化志愿者隊伍日益壯大,文化志愿服務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同時在不斷實踐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問題亟待解決,日益龐大的文化志愿者隊伍如何進行精細化的管理,這成為制約文化志愿服務常態化、長效化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各地文化志愿服務發展不充分、不均衡的現象還客觀存在,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對文化志愿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管理機制尚不健全
目前,我國文化志愿服務這項工作是自上而下推動開展的,具有較為濃厚的行政推動色彩。文化志愿者主要是由當地文化行政部門和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單位進行招募管理,管理人員是本單位工作人員專職或兼職擔任,未接受過專業的管理培訓。有的地區未制定完善的管理機制,在招募管理、培訓指導、活動開展、激勵保障等方面未積極發揮協調指導的作用。
(二)未建立系統性的培訓體系
如何提高文化志愿服務專業化水平,有效發揮文化志愿服務效能,逐漸建立系統性的培訓體系是最重要的。對于文化志愿者沒有分級分類管理,不能進行針對性的多層次培訓指導,因而不能有效地優化志愿者隊伍人才結構,充分發揮骨干型文化志愿者的作用。
(三)激勵保障機制有待完善
激勵機制力度不夠大,導致文化志愿者組織無法吸引和留住高素質的優秀人才,難以調動文化志愿者們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例如我省推行申辦注冊志愿者證,為志愿者們提供保險、金融、交通、愛心優惠、公益捐贈等嘉許回饋激勵,可能由于激勵回饋吸引力和宣傳力度不夠,總隊中申辦志愿者證的人數僅占1.8%。
(四)活動項目品牌創新性不夠
在文化部連續6年評選表彰的456個全國文化志愿服務示范項目和典型案例中,屬于為一般社會公眾提供服務的為346個,占全部示范項目的75.88%;屬于為殘疾人未成年人、進城務工人員、空巢老人、留守婦女兒童等特殊群體服務的110個,占全部示范項目的24.12%。如何打造一個文化志愿服務項目品牌,要立足本地區文化資源,充分調動文化志愿者們的積極性,創新是關鍵,讓每個公民都可以享受現代公共文化成果。服務項目大多是上級布置多、移植項目多,缺少吸引力和新穎性,難以滿足群眾的多樣化需求。
針對這些存在的問題,結合當前文化志愿服務管理模式的現狀,筆者通過以廣東省文化志愿者總隊近年來的探索實踐為例,談談對文化志愿服務管理創新發展路徑的一些認識和思考。
(一)建章立制先行,建立長效性文化志愿服務管理機制
在中央文明辦的指導下,各級黨委和政府加大統籌志愿服務力度,整合多部門、多機構資源,共同建立和完善文化志愿服務體系。我省總隊成立由省廳分管領導擔任隊長、各職能處(室、局)和廳直屬單位負責人參與的總隊領導機構,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作用,對接精神文明指導機構建立的志愿服務工作協調機制,成功經驗對全國有借鑒價值。各級文化部門應進一步完善文化志愿服務管理的相關制度和實施細則,推進文化志愿服務規范化發展。總隊成立之初,出臺了《廣東省文化志愿者總隊建設方案》和《廣東省文化志愿者管理辦法》。隨后,深圳、珠海、東莞、中山等地市也紛紛出臺了相關規章制度、工作手冊等,確保了文化志愿服務工作走向制度化和規范化軌道。為推進廣東省行業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2016年6月,廣東省文化廳聯合省文明辦制定印發了《廣東省文化志愿服務規范指引》,以文化行業志愿服務組織為樣板,通過對文化志愿服務組織、文化志愿者以及文化志愿服務規范等內容進行細化流程、規范化操作。同年底,我省出臺了《廣東省文化志愿服務工作“十三五”規劃》,全面分析我省目前發展形勢,奮力開創我省文化志愿服務事業創新發展新局面。
(二)探索“互聯網+”,打造信息化文化志愿服務管理模式
各地市(縣)文化館(站)結合地方實際,立足群眾需求,著眼文化民生,積極探索“互聯網+文化志愿服務”,推動智能移動終端建設和數據庫建設。例如,廣東省文化志愿者總隊建立了“廣東文化志愿者信息管理服務平臺”、微信公眾服務號、手機APP等數字化渠道之外,結合“廣東公共文化云”項目,提前規劃、設置“文化志愿服務”板塊,搜集全省各地文化志愿服務數字化相關資源和需求,利用數字化手段進行資源整合、需求分類、優化服務,建立起文化志愿服務供求“大數據”,盤活資源,打造全省“一張網”,實現網上實名制注冊、活動發布報名、二維碼簽到簽退等,通過“菜單式”“訂單式”服務,將“送文化”變為“種文化”,開展分類、分群文化志愿服務,打造特色品牌活動。
(三)打磨特色服務項目,促進文化志愿服務項目化管理
針對目前大多數文化志愿服務組織開展的志愿活動類型單一、效果有限,通過整合全省優秀文化資源,發動我省文化志愿服務工作走在前面的地市,積極幫扶粵東西北經濟欠發達地區,突破文化志愿服務水平區域不平衡的難題,推動我省文化志愿服務創新發展。根據各地特色資源,為弘揚嶺南文化,繼續打磨具有“廣東特色”文化志愿服務項目,鼓勵與帶動各文化志愿服務組織積極策劃有針對性、有實效性、有特色性的文化志愿服務品牌項目。
(四)加強組織培育管理,推動文化志愿服務持續化發展
2016年11月29日,廣東省文化館正式成立中國文化館協會文化志愿服務委員會,將在中國文化館協會的指導下,從文化志愿服務工作領域探索文化館職能的突破、向社會化擴展的發展路徑,強化理論研究,推動文化志愿服務長效發展,搭建交流平臺,打造文化志愿服務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此外,各地根據自身情況組建省市級文化志愿者協會,深圳市羅湖區、茂名市等地也積極籌建文化志愿者協會,逐步引導其由政府主導組建向后期自我管理過渡。鼓勵吸納專業社工為文化志愿服務組織發展和服務拓展提供支持,積極探索“社工+志愿者”服務模式,例如深圳市“崗位購買”、廣州市“機構合作”以及中山市“社團合作”等形式,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價值,通過加快引入社工機構服務,社工與志愿者合作發揮了良好的社會效應。通過加強對文化志愿服務組織培育管理,建立多元化的組織管理模式,激發文化志愿者們的活力。
(五)建立培訓與激勵體系,提供文化志愿者成長機制
現在越來越多公眾參與文化志愿服務,急需提高服務素質和水平,鼓勵各地依托高等院校、黨校、行政學院、團校和相關培訓機構開展培訓,推動建設文化志愿服務組織孵化培訓基地。例如中山市文化館開設“文化志愿者學院”,通過理論授課、案例分析、情景模擬和拓展訓練等形式,讓文化志愿者在掌握服務技能的同時,不斷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培訓是對志愿者的獎勵”在西方國家已成為流行的觀念,文化志愿者在服務過程中學習和成長。積極開展跨省、跨地區交流合作培訓,有效整合社會資源,積極創新培訓手段,開拓新的社會化培訓模式。過去我國對志愿服務發展存在片面理解,認為志愿者是“無私奉獻”“無償服務”,不需要建立激勵和保障機制,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需求多樣化,各地應借鑒外國、港澳臺地區等地的經驗,建立和完善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
[1]文化部關于印發《文化志愿服務管理辦法》的通知(文公共發〔2016〕15號).
[2]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和中國科協印發《關于公共文化設施開展學雷鋒志愿服務的實施意見》(文明辦〔2016〕10號),2016年10月18日印發.
[3]《中國文化館協會文化志愿服務委員會在廣東省文化館成立》,參見http://www.gdsqyg.com/agdzyfw/newsinfo.id=20170414000 00088,2016年12月5日.
[4]丁元竹.中國志愿服務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鄧蕓蕓,廣東省文化館團隊部副主任。職稱: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