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簡稱“上海九院”)整復外科的病房里,你總能見到腦門上有很大一塊凸起或胸部上方有很大一塊凸起的患者。在這些凸起的部位,新生的“臉面”正在緩慢而有序地生長。
上海九院的整復外科主要分為兩套學術體系,一套是以“修復重建”為主的高難度頜面部整形修復,主要針對傷殘、重度創傷、先天畸形、黑毛痣等患者,提供“雪中送炭”式的服務;另一套以“醫療美容”為主,使用修復重建類技術,幫助健康人,甚至本身已經很美、很標致的人“錦上添花”。相比“醫療美容”,修復重建門類的手術風險高得多。
昝濤果斷選擇了前者。目前他接手的患者中有70%~80%存在不同程度的殘疾。在別人只需要術前準備1天的情況下,他和團隊要進行術前一周甚至更長時間的準備。
在這一周時間里,醫生團隊要一起檢測皮膚數量、皮膚血管情況、器官成型情況,他們不能進行體育鍛煉、不能出遠門,要確保手術當天有足夠的體能穩穩地站上十幾個小時。
10年前,對于嚴重的頭面部燒、創傷,我國醫院和醫生大多認為應當使用國際上通行的“異體顏面移植”方法。因為人面部皮膚非常復雜,無法從自體皮膚中找到合適的區域,且其他部位皮膚無法形成面部凹凸有致的立體感。
然而,外國人發明的“異體顏面移植”并非完美無缺。一方面,異體移植存在供體有限、免疫排斥、移植后長期用免疫抑制藥物導致發生腫瘤或免疫力低下等眾多問題;另一方面,異體移植的存活率并不高。
截至目前,全世界進行“異體顏面移植”的案例不過40例,其中6例患者因出現了嚴重的并發癥而死亡。因此,即便是已經在全世界范圍內推廣了10年的“異體顏面移植”技術,目前仍被認為處于“試驗階段”。
要挽救大部分嚴重的頭面部燒、創傷患者,建立基于自體組織的重建技術迫在眉睫。在導師李青峰教授的指導下,昝濤創新地提出了“組織預構修復”、“干細胞介導的皮膚擴張再生”等一系列新技術、新理念,被美國“Science Daily”網站譽為“中國式換臉”。
一個面部皮膚已經嚴重損毀的患者,他身體的哪個部位皮膚有可能被用來修復?“面部是一整張皮,很大,不論你從哪個部位削下這么一塊皮膚來,都會對人體造成極大的創傷。”團隊想出了一個“超量擴張”的辦法。
第一步,醫生們會在患者皮表合適部位安裝擴張器,根據患者皮膚的生長情況,讓擴張器每天或每周“長大”一點點。針對不耐受皮膚擴張的患者,醫生們還想出了“干細胞移植促進皮膚擴張”的辦法,這種辦法有效解決了“皮源”不足的問題。原本通過擴張器,一個患者只能長出1~2倍的皮膚,用新的干細胞方法,他可以長出5~6倍的皮膚。
人的臉面,有凸起的鼻子、嘴唇、眉骨、耳朵部分,也有凹陷的眼睛部分。以往“異體移植”可以直接把異體已有的臉面移植到患者臉上,但在自體移植方面,如何讓臉面有凹有凸,卻成了一道難題。
手術的第二步堪稱經典。醫生結合3D打印等技術,可以在人的胸口再造一張凹凸有致的臉。醫生會在適當的時候,將為患者定制的合適的臉面模型植入新生的皮膚下方,“重塑”臉面。
很多人換完臉,笑不了、動不了,這也成為“中國式換臉”團隊力圖攻克的難題。昝濤說,在“擁有表情”這個問題上,面部血管占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說,有了豐富的血管,才能讓這張皮動起來,并能防止今后表皮壞死。胸口的“臉”長好了,醫生們需將這塊皮膚“裁”下來,通過血管的精準對接移植到面部,血管吻合誤差需在0.2毫米到0.3毫米之間。
目前,昝濤醫生所在的上海九院“中國式換臉”團隊,已經用“自體組織全臉面預構技術”完成了49例換臉手術,顯著提高了臉面重建的效果,使得“換臉手術”的再手術率由72.5%下降為19.2%。
(摘自《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