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經歷過運動后出現小腹痛的情況,有時甚至會出現昏厥的現象。究竟是為什么?
運動后腹痛的原因
1.缺乏鍛煉。平時缺乏鍛煉的人的需氧量會比經常運動的人更多,呼吸容易不順暢。而人體在正常情況下吸氣時,胸腔的負壓會升高,有利于肝靜脈等處的血液回流。但是當運動呼吸急促時,胸腔壓會變小,肝臟的血液回流受到阻礙,使得肝臟淤血,從而引起肝痛以及右上腹痛。
2.沒有做準備活動。在運動前,準備活動不夠或根本不做準備活動,容易導致急性胸肋痛。劇烈運動時,肌肉進入緊張狀態,沒有進行準備活動,內臟器官不能馬上活動起來,提供肌肉活動時所需要的養料和氧氣,使得呼吸肌緊張而痙攣,產生疼痛。
3.用餐后或饑餓狀態下運動。在用餐之后或饑餓狀態下運動,都會引起腸胃功能紊亂,導致胃腸痙攣,從而發生腹痛。
4.水分和鹽分流失過多。在進行劇烈運動時,由于出汗流失大量的水分和鹽分,如果不能及時補充,很容易發生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導致腹直肌痙攣,產生腹痛,一般這種疼痛發生在運動后期。
5.供血不足。運動中供應給骨骼肌的血液增加,而內臟器官的血液供應則相應減少,血液供應不足,會引起胃腸道平滑肌痙攣性收縮,導致腹痛。
6.運動量過大。運動量和運動強度過大,容易出現肌肉拉傷的情況,如做仰臥起坐時,不控制運動量,容易拉傷腹部肌肉,從而使得腹部疼痛。
7.動作不當。在運動過程中,動作不當容易導致運動傷害,像腹斜肌位于側腹部,分為內、外肌,主要負責協助身體向外側運動,并保護內臟。但如果運動中用力過當或姿勢不對,就容易拉傷腹斜肌,引發疼痛。
8.吞咽大量空氣。在運動中,運動者會隨著鍛煉吞咽大量的空氣,使胃更加擴張,產生胃食道逆流,出現反胃、惡心的情況,進而導致上腹疼痛。
9.患有腹部疾病。如果患有胃潰瘍、慢性闌尾炎、慢性肝炎、膽囊炎等疾病的人,在進行運動時,病變部位因受到震動、牽扯等刺激,會產生腹部疼痛。
在運動過程中如果出現小腹痛,可以適當放慢運動的速度,調整呼吸,并用手按壓。如果疼痛感沒有減輕甚至加重,建議立即停止運動,用手指點揉內關、足三里等穴,能緩解腹痛。若為腹直肌痙攣,則可進行局部按摩,做背抻動作拉伸腹肌。如果這些措施都不見效,就要及時就醫。
如何避免運動后腹痛
1.循序漸進地運動。運動不能追求一蹴而就,運動量要循序漸進地增加,從慢的身體運動開始鍛煉。運動之前做好充分的熱身運動。
2.不在用餐后進行運動。合理安排用餐時間,不在用餐后立即運動,也不能空腹去鍛煉。一般飯后1~2小時才能參加劇烈運動。如果是飯前運動,也需要在運動前半小時吃一些含糖食物,以保證身體能量的供應充足。
3.運動中注意補水。在運動中失水過多,要及時地補充水和鹽,避免因水分和鹽分流失嚴重而發生腹直肌痙攣。
4.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因為腹部疾病引起的運動后腹痛,要堅持定期進行身體檢查,以輕度鍛煉為主,避免劇烈運動。
(摘自“愛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