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瑩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營養攝入水平的提高,腸癌的發病率也日趨增長。而在中國人群中,對多見的直腸癌,尤其是低位直腸癌,保肛還是不保,這是個問題。受傳統觀念和思維定式的影響,大部分人都希望能保肛,然而保住了這個器官的形態,卻不一定能夠保住它的功能。
保肛后功能重建成難題
目前在國內多個一線城市,腸癌都逼近各類癌腫的第一位。我國2017年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城市中每十萬人就新增33.17人患上大腸癌。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結直腸癌資深首席專家萬德森教授介紹,和西方人更容易患結腸癌相比,大腸癌中的直腸癌在我國比較多見,而且大部分病灶處于低位,很接近肛門,醫生通過指檢能夠直接觸及。
現在外科手術技術發展,尤其是微創手術的開展,很多超低位的直腸癌都能實施保肛手術,但術后肛門功能的恢復則不太理想。“保肛以后肛門的功能如何保留、如何進行康復鍛煉,這個問題困擾了結直腸科醫生幾十年,至今沒有太好的解決辦法。目前也有很多嘗試,比如‘電子肛門等,但都有待繼續突破。”萬德森說。
九成保肛病人遭遇排便窘境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結直腸科主任潘志忠教授介紹,近年來,由于新輔助治療的推廣和器械吻合技術的不斷提高,直腸癌前切除手術,甚至超低位保肛手術已經成為直腸癌的主要術式。不過,雖然80%以上的直腸癌病人獲得了保留肛門的機會,但術后出現的排便、泌尿和性功能障礙等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學界將相關癥候群稱為直腸前切除綜合征(LARS)。
患有LARS的病人,會出現大便次數增多(一天10次以上)、里急后重、大便失禁或便秘等問題。嚴重者每天大便高達20余次,導致不能外出和生活自理,肛周皮膚破損甚至感染;因大便失禁需要穿戴尿片;性功能和泌尿功能出現受損,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一些接受低位保留肛門手術的病人最后也只能放棄保肛,接受腹壁開口的人造肛門。
造成LARS的具體原因復雜,包括心理、神經生理反射障礙、括約肌結構缺損、腸管運動失調、腸管缺血纖維化僵硬、腸腔狹小、放射線化療藥物導致的腸黏膜炎癥水腫、吻合口并發癥。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也不同,目前國際上沒有準確的定義和分型,也缺乏療效確切的治療手段。
據介紹,該科每年做的直腸癌手術有1000例左右,術后90%的病人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排便障礙。而根據文獻報道,60%的直腸前切除手術的病人術后2年都無法恢復正常的排便功能,這意味著僅在該院,每年就有500例左右新增的LARS病人,其中一半以上的病情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造口人”也能愉快生活
現實中,有些直腸癌患者強烈要求保肛,否則就放棄治療,導致生命很快結束。
實際上,如果接受規范治療,腸癌的生存率還是很高的。晚期不能手術的病人,規范治療后可以達到30個月的生存率;腸癌晚期肝轉移,得到規范治療也能達到40%的5年生存率。
專家指出,實際上,直腸癌患者并不一定要選擇保肛。隨著外科技術的發展,恰當的治療和護理之下,在腹壁建立“人工肛門”(腸造口),定期接受醫生的專業建議,患者也一樣能保持較高的生活質量。
別隨意跳過肛門指檢
潘志忠介紹,和其他消化道腫瘤的病因相似,結直腸癌的高危影響因素也同樣包括長期吸煙、飲酒、超重、水果蔬菜攝入不足、體力活動不足等,也因此,結直腸癌在城市的發病率高于農村。
他提醒,一旦出現可疑癥狀,如消瘦、厭食、腹脹、腹痛、腹部包塊、便血、排便習慣突然發生改變等消化道癥狀,務必及時就醫,進一步檢查。
肛門指檢是直腸癌篩查最為簡單快捷有效的手段。但目前直腸癌的誤診、漏診率很高,與很多患者怕麻煩、不愿意接受肛門指檢有關。目前不少常規體檢也有外科指檢一項,但人們往往直接跳過,如果因此延誤了診斷,不能及時發現病情,是十分遺憾和令人痛心的。
(摘自《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