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養生
《詩經》中并沒有直接用藥來養生或療疾的記載,但字里行間透露出許多相關信息。如《周南·茉苡》一詩描述了婦女采摘茉苡的快樂場景。茉苡即車前子,是一味常見的藥材,全草及子皆可入藥,古人認為茉苡有利于婦女懷孕、生男孩,亦能扶正胎位。所以詩人在此以茉苡起興,實際上則蘊有求子之意。再如《衛風·芄蘭》中提及“芄蘭之支,童子佩觿”。芄蘭又叫作“蘿蹚”,具有壯陽的效用,這里以芄蘭起興,則或與童子的身份有關。
飲食養生
飲食養生向來是養生學的重點內容。從《詩經》中可以看出,當時不但食物來源穩定,種類也很豐富。傳統飲食養生所遵循的以糧食作物為主食、各種肉類及蔬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即所謂“五谷為養,五果為副,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框架已經具備雛形。
從食制而言,當時普遍遵行的是一日兩餐的習慣。第一餐為朝食(《陳風·株林》中“乘我乘駒,朝食于株”),一般在早上7點至9點之間;飧為第二頓飯,又稱晡食,一般在下午3點至5點之間(《魏風·伐檀》中“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定時而有規律的飲食對于人體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直到今天,黃河流域的部分地方仍保留一日二餐的習慣。
環境養生
從居住環境與健康的關系來看,《詩經》中的記載也頗為豐富,比如對于房屋的選址要求是不但與水源、耕地接近,而且還要考慮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大雅·公劉》中記載:“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可見,當時公劉率領周人遷徙時,非常注重房屋的背向寒暖以及水源的流向。按照當時的標準,一般選取地勢相對較高且朝陽的地方,不至低濕傷身。房屋的類型一種是板屋(《秦風·小戎》中“在其板屋,亂我心曲”),采用木板搭建,相對較為簡陋;另一種主要是采取版筑的方法(《小雅·斯干》中“約之閣閣,椓之橐橐”),這種方法造的房屋冬暖夏涼,而且非常結實,所以多用來建筑宮殿等較為豪華的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