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祎 王丹陽
(1 烏魯木齊市友誼醫院康復科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9)
(2 烏魯木齊市友誼醫院老年醫學科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9)
臨床上,腦卒中屬于一種發病率較高的腦血管疾病,是由腦血管病變引發的全腦或者局限性腦功能障礙[1]。多數腦卒中患者會出現以偏癱為主的功能障礙,同時還可能伴隨吞咽、語言以及認知等方面的障礙,對其工作能力與日常生活狀況產生了嚴重影響[2]。臨床上治療腦卒中偏癱的方式多種多樣,但不同治療方式的效果各異。本研究在該疾病治療中采用中西醫結合康復治療方案,獲得了理想的康復效果,報道如下。
于2016年5月-2018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腦卒中偏癱患者中選取100例,納入標準:存在肢體功能障礙;病情穩定;神志清醒;自愿參與。排除標準:近3個月內參與其他臨床研究;合并嚴重心肝腎等器質性疾病;惡性腫瘤;存在精神疾病;蛛網膜下腔出血;伴有認知障礙;失語。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患者年齡52~75歲,平均年齡(63.69±6.32)歲,共50例,男性35例,女性15例。對照組患者年齡50~73歲,平均年齡(63.05±6.17)歲,共50例,男性38例,女性12例。對比兩組一般資料,可比性強,P>0.05。
對照組行西醫康復治療:行上肢康復訓練,指導患者將雙手握緊,充分外展拇指,向前充分伸展雙臂,保持臂挺肘伸狀態;采用健側手將患側上肢拉動,行被動鍛煉,并適度按摩患肢;行下肢康復訓練時,可采用健側手將上方床架握住,從患側下肢下方將健側下肢向上抬,最大程度上促使患肢離開床面;行腰部康復訓練時,指導患者并攏雙足,最大程度上靠攏雙膝,促使其膝關節保持90度屈曲狀態,囑咐患者最大程度上上挺腰部,最大程度抬高;除此之外,翻身過程中需注意向左翻身時,確保左下肢朝上,向右翻身時,確保右下肢朝上。
觀察組行中西醫結合康復治療,西醫康復治療方式同對照組,中醫康復治療時主要采取針刺康復方式,具體為:下肢取三陰交、陰陵泉、血海、陽陵泉、足三里以及環跳等穴位,上肢取內關、合谷、外關、手三里、曲池以及肩髎等穴位,頭面部取風池、人中、地倉、太陽、迎香、印堂、百會等穴位,采用補瀉手法對其行針刺治療,每天治療1次,1個療程為7d,連續治療2個療程。
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評價,100分表示正常,40分及以下為重度依賴,41分~60分為中度依賴,61分~99分為輕度依賴。
肢體運動功能:采用FMA(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評價,100分、96分~99分、85分~95分、50分~84分、50分及以下分別表示正常、輕度運動障礙、中度運動障礙、明顯運動障礙、嚴重運動障礙。
采用SPSS19.0處理數據,Barthel指數與FMA評分均行t檢驗,以(±s)表示,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Barthel指數、FMA評分對比,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治療后Barthel指數、FMA評分更高,組間差異顯著,t=12.6325、9.6352,P<0.05,見表。
表 兩組護理效果對比(±s,分)

表 兩組護理效果對比(±s,分)
組別Barthel指數FMA評分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n=50)30.26±10.2858.12±10.2312.63±2.8522.63±5.12觀察組(n=50)30.89±12.1585.63±9.5612.85±2.5748.96±6.52 t 1.236212.63250.96529.6352 P 0.89560.00000.11520.0000
腦卒中也被稱為“腦血管意外”與“中風”,屬于一種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具有致殘率高、致死率高等諸多特點[3]。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其肢體功能,多數學者對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治療進行了深入研究。本研究中,與對照組對比,觀察組治療后Barthel指數、FMA評分更高,t=12.6325、9.6352,P<0.05,提示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行中西醫結合康復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與肢體運動功能。究其原因,通過指導患者行上下肢康復訓練以及腰部康復,利于改善肢體功能,促進肢體功能恢復。中醫針灸康復療法也能發揮消腫除痹、舒筋活絡的功效,針刺百會穴具有開竅醒腦功效,針刺印堂穴能清利頭目、開竅通鼻,針刺地倉穴能活血,促進肢體功能恢復,針刺曲池穴能有效治療上肢萎痹,針刺手三里具有清熱明目、通經活絡功效,針刺環跳穴能舒筋止痛、健脾益氣,針刺足三里能扶助正氣、益氣養血,針刺血海穴具有活血化瘀功效,針刺陽陵泉具有舒筋壯筋功效,針刺三陰交具有滋補肝腎功效。聯合中西醫康復治療方式能充分發揮協同作用,促使康復效果進一步提高。
綜上所述,腦卒中偏癱患者行中西醫結合康復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能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肢體功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