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蓮芹
(云南冶金資源股份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200)
云南彝良縣龍頭山鉛鋅礦位于云南昭通毛坪鉛鋅礦正東方向10km處,川滇黔鉛鋅成礦區的中南部,小江斷裂、昭通~曲靖隱伏斷裂及埡都~紫云斷裂的復核部位,礦體賦存于奧陶系中統大箐組(O2d)中~粗晶蝕變白云巖中。現已發現主礦體1處,鉛鋅礦化點17處,礦(化)體多呈細脈狀、散點狀,礦化不連續,局部富集[1,2]。圍巖為灰色中~粗晶白云巖,白云巖碳酸鹽化發育,重結晶和褪色現象明顯。在礦體邊部多見晶洞,其內充填顆粒狀閃鋅礦、方鉛礦及石英晶簇。礦體內及周圍巖溶及坍塌現象明顯,可見構造溶蝕角礫巖。以上均顯示出研究區內具有一定鉛鋅資源的找礦潛力[3]。
云南彝良縣龍頭山鉛鋅礦位于揚子準地臺西南緣滇東北臺褶束中部,云南昭通毛坪鉛鋅礦(高品位大型鉛鋅)正東方向10km處,川滇黔鉛鋅成礦區的中南部,小江斷裂、昭通-曲靖隱伏斷裂及埡都~紫云斷裂的復核部位。震旦紀以來,受小江斷裂等深(大)斷裂長期活動的影響,全區總體處于拗陷狀態,形成最厚達10000m以上的沉積巖(含火山巖)系;區域內斷層、褶皺較為發育,構成NE、NW向為主的構造格局(圖1)。
出露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及白堊系。巖漿巖為上二疊統峨眉山玄武巖組[4]。

云南彝良縣龍頭山鉛鋅礦區出露地層主要為古生界奧陶系中統大箐組(O2d)及志留系中統嘶風崖組(S2s)、大路寨組(S2d)及志留系上統菜地灣組(S3c)及第四系(Q),其中古生界奧陶系中統大箐組(O2d)為區內鉛鋅礦賦礦層位。
礦區出露的斷層走向、編號、傾向、規模、含礦性見表1,斷層與主要礦化點分布見圖2,礦區褶皺主要為菠蘿溝背斜構造,次為龍頭山向斜、坪政背斜。

表1 礦區出露的斷層走向、編號、傾向、規模、含礦性表

表2 礦區礦石化學組分數據表

圖2 鉛鋅礦礦化點(體)與構造關系圖
2.3.1 地球化探特征
原生暈地球化學樣品因子分析及聚類分析顯示,地表Pb、Zn元素異常與已知隱伏或半隱伏礦(化)體對應較好,且Pb元素異常范圍明顯大于Zn元素異常范圍,存在明顯的集中分布特征。
2.3.2 地球物探特征
物探研究顯示,該區砂巖、粉砂巖、泥質灰巖、白云巖、重晶石平均極化率均低于0.50%,為礦區低極化率地質體;星點狀礦化重晶石極化率也較低,平均極化率為0.45%;礦化白云巖平均極化率為1.76%、條帶狀礦化重晶石平均極化率為3.63%、致密塊狀鉛鋅礦石平均極化率為6.72%,這些為礦區的高極化率地質體。據此圈定Pb、Zn礦化異常3個。
礦區主要發現礦體為V1礦體,另外發現鉛鋅礦化點共17處,礦(化)體均賦存在奧陶系中統大箐組(O2d)中-粗晶蝕變白云巖中,多呈細脈狀、散點狀,礦化不連續,局部富集[5]。
圍巖具重結晶和褪色現象明顯,離礦(化)體越近,白云巖蝕變越強烈。
V1礦體呈小透鏡狀,走向NE-SW向,走向長20m~90m,傾向SW,推斷礦體傾角8°~25°,礦體平均垂直厚度3.28m,平均品位Pb0.35%,Zn 5.92%。礦石呈浸染狀、細脈狀、稀疏浸染狀構造。
礦石礦物主要為閃鋅礦及少量方鉛礦,閃鋅礦顯紅棕色,呈小團塊狀、細脈狀,多被方解石、白云石膠結;方鉛礦呈鉛灰色,晶形較完整,礦體邊部見黃鐵礦細脈,多被氧化成褐鐵礦。
由表2可見,礦區礦石Pb、Zn含量較高,其中Pb含量為0.016-1.92×10-2,Zn含量為0.0936-22.32×10-2,故Pb、Zn為該區主要有用化學組分。
此外,礦石Ag、Ge、Cd、In也有一定富集,可綜合利用。(表2)。
龍頭山鉛鋅礦在區域深大斷裂長期、多期次活動過程中,在應力作用下形成了以NW向為主的褶皺、斷裂破碎帶和層間破碎帶等有利容礦空間,中、上志留系砂泥頁巖形成的天然物理、化學障,成礦流體在中奧陶統大箐組(O2d)地層的白云巖中形成環流、滲透,并與圍巖發生反應,在有利空間沉淀富集形成礦(化)體,判定礦床為受構造-巖相控制的中低溫熱液脈型礦床。
綜合以上研究成果,該區找礦標志主要為:礦化標志、地層~蝕變~巖相標志、構造標志、地球物理異常標志及前述標志組合。
龍頭山鉛鋅礦區的主斷層為F1,鉛鋅礦化(體)點分布在主斷層兩側并受北北西、北東向次級斷裂控制,同時在中、上志留系砂泥頁巖形成的天然物理、化學障部位為有利賦礦空間,礦區位于云南昭通毛坪鉛鋅礦正東方向10km處,川滇黔鉛鋅成礦區的中南部,是較好的重點找礦區域,據此提出以下找礦方向。
(1)老硐控制的礦化點14、15、16、17范圍,有斷層F9、F10與F1交匯,有較好賦礦空間。
(2)V1礦體與物探異常A-1范圍,其具有斷層交匯,同時有中、上志留系砂泥頁巖形成的天然物理、化學障,是為本區找探層間破碎帶控制的似層狀、透鏡狀鉛鋅礦體的主選區。
(3)礦化點9、10與物探異常重合,也是找礦重點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