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奮
(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四地質礦產勘查院,甘肅 酒泉 735000)
甘肅地區位于敦煌地塊,阿爾金大斷裂呈近東西向從掉石溝鉛鋅礦、土達坂鉛鋅礦南側穿過,以此斷裂為界,北側屬塔里木板塊,南為華北板塊祁連造山帶。地層以阿爾金大斷裂為界,分屬塔里木地層區、塔南地層分區和祁連、北秦嶺地層分區、北祁連地層小區。從地理位置上可以看出,甘肅地區構成的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水文地質單元,屬于直接充水型礦床,地質條件相對簡單,對開采金屬礦床有較大的優勢。此次,針對甘肅地區研究金屬礦區水文地質情況。具體觀測情況如下所示[1]。
甘肅區內出露的地層有塔里木地層區、塔南地層分區的太古宙、古元古代敦煌巖群;祁連、北秦嶺地層分區、北祁連地層小區的長城紀朱龍關群、石炭紀羊虎溝組、二疊紀紅泉組、白堊紀新民堡群、新近紀疏勒河組[2]。敦煌巖群出露于阿爾金斷裂帶以北的紅柳峽~敖包溝一帶,屬結晶基底巖系,由各種片麻巖、混合巖、片巖、斜長角閃巖、大理巖、石英巖等組成。
從地層結構上,可以看出,甘肅地層變化比較復雜,具備開采金礦的地理條件,從區內地下水流場的總體格局上來看,地下水的形成不僅需要一定的補給條件,還需要具備相應的儲備空間。北祁連地層小區的主要補水來源為當地的大氣降水,雖然每年降水量僅為30mm至60mm,但降水相對集中,這對干旱地區地下補水相當有利。
此外,該區巖體和底層廣泛發育節理,且淺地表部多分布強風化裂隙帶,形成的地下水空間較大,說明該地區具備較好的開采條件。
甘肅金屬礦區內的構造隸屬阿爾金大斷裂的次級構造。在漫長的地質歷史過程中,經受了多期多次的構造運動的改造和疊加,斷裂構造較為發育。工作區內斷裂的規模、性質均受阿爾金大斷裂控制,大多呈北西、南東向展布,構成了區內的主要構造格架[3]。
斷裂構造是區內最重要,分布最廣泛的構造形跡。主要有近東西向、北東向和北西向三組。近東西向斷裂屬阿爾金大斷裂北側的次級斷裂,走向110°~290°,基本與地層走向一致。區內斷裂構造雖然較發育,但是對礦體都未形成破壞作用。
本次普查圈定鋅礦體7個,平均品位0.78%,厚度0.95m,肉眼能看到微量的閃鋅礦,粒度0.50mm左右,但是因厚度未能達到最小可采厚度,因此主要敘述新發現的鋅礦體[4]。
甘肅地區的礦化帶特征主要表現在紅柳溝鉛鋅礦區,主要有三條礦化帶,即西礦段、中礦段及東礦段,主礦體主要分布于西礦段及中礦段。三條礦化帶層位屬敦煌巖群第三巖組第三巖段。
礦化帶總體呈120°~300°方向分布,傾向南西,傾角48°~80°,局部傾向北東,傾角45°[5]。
鋅礦體走向為北西西向,長33m~325m。單工程礦體厚度為1.01m~5.28m,平均厚度1.04m~5.28m。單工程礦體平均品位為20.02%~40.80%,平均品位為20.02%~37.37%。礦體地表出露海拔標高為2905m~3264m,相對高差達360m。7個鋅礦體特征如下所示;

表1 鋅礦體特征
表1是鋅礦體特征,Zn1、Zn2、Zn3、Zn4號礦體呈層狀,頂、底板圍巖為黑云斜長片麻巖、斜長角閃巖。礦體總體走向118°~298°。礦體長320m,傾向208°,傾角80°。Zn 5、Zn6、Zn7號礦體呈層狀,頂、底板圍巖為黑云斜長片麻巖、斜長角閃巖。
礦體總體走向114°~294°。礦體長260m,傾向204°,傾角78°;單工程礦體厚度為1.25m~2.43m,平均厚度為1.62m,厚度變化系數為27.98%,厚度變化屬于簡單型。從鋅礦體特征上來看,甘肅地區的水文地質條件較好,具備良好的開采條件。
首先對甘肅地區金屬礦區水文地質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對該地區的金屬礦體進行探測,至此,實現本文設計。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為后續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