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張杰 本報記者 劉揚
近日,“空軍發布”微信公眾號刊文,為空軍慶祝成立70周年預熱。1949年11月1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兵團機關和軍委航空局合并,空軍司令部成立。由此,中國軍隊有了自己的空軍。70年來,人民空軍的建設成就斐然,建設轉型空軍、實戰空軍、戰略空軍已經成為共識,正在由一支國土防空型空軍,向一支“攻防兼備、空天一體”的空軍闊步前進。
裝備建設支撐空軍轉型
談到空軍的發展,最受矚目的當屬裝備建設。客觀而言,中國空軍的裝備發展起點并不低。在蘇聯的大力幫助下,中國空軍在上世紀50年代初期就裝備了米格-15戰斗機,第一種國產殲擊機殲-5戰斗機實際上是米格-17的國產化型,在當時世界上都是比較先進的。可以說空軍裝備建設一起步,就達到了世界水準。
只不過在后來的發展中,由于種種原因,裝備一度落后于世界,這一點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尤為明顯。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引進武器裝備與自主研發相結合,中國空軍的武器裝備又重新回歸第一集團。特別是以殲-20為代表的新一代作戰飛機的裝備,使得中國空軍成為世界上較早擁有第四代隱形戰斗機的空中力量之一。
盡管在上世紀50年代就裝備了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戰機,但目前中國空軍的裝備發展和當時相比有多個不同。首先是先進裝備多為自主研發,可持續發展性更強。上世紀50年代的作戰飛機要么是直接從蘇聯進口,要么是授權生產,要么就是仿制。而目前的新一代主戰飛機均為自主研發,擁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其次是裝備體系比較完整,從戰斗機、殲擊轟炸機、轟炸機等主戰機種,到預警機、加油機、運輸機等支援保障飛機,形成完整的裝備體系。而防空武器裝備也形成遠中近銜接,高中低空覆蓋、防空反導結合的裝備型譜。這種裝備體系為空軍執行多樣化任務奠定堅實基礎。為應對空天威脅,順應軍事領域深刻變革,加快推進空軍由航空型向航空航天型轉變提供了堅強支撐。
實戰化訓練砥礪實戰空軍
人民空軍剛一誕生,就經歷了戰爭的洗禮。在朝鮮半島上空,志愿軍空軍面對的是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大約1200架戰機和經歷了二戰洗禮、人均飛行時間1000小時以上的西方尖子飛行員。而當時人民空軍新組建的志愿軍空軍只有作戰飛機不足300架,飛行員飛行時間平均只有100多小時。但人民空軍不畏強敵,先后擊落美軍“王牌飛行員”戴維斯、“雙料王牌飛行員”費席爾等,擊落敵機330架,擊傷95架。創新一域錯層四四制戰術。時至今日,西方飛行員還在練習以志愿軍飛行員命名的Yo-Yo戰術動作。
現在雖然處于和平時代,但戰爭威脅并未遠去。中國空軍也深知,只有能戰才能止戰,只有貼近實戰的訓練,才能真正提高訓練水平,砥礪實戰空軍。近些年,空軍訓練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常態常備,部隊空戰對抗、實彈突擊、低空山谷、遠海戰巡、高原駐訓已經成為常態;二是聯戰聯訓,突出體系對抗、聯合制勝,“紅劍”“藍盾”基地化演訓不斷深化拓展,基于信息網絡的體系作戰能力有效提升;三是從難從嚴,積極搭建“金飛鏢”“金頭盔“金盾牌”“空降尖兵”等比武競賽平臺;四是中外聯訓,著眼全球視野、開放交流,加大“走出去”的力度,中泰聯訓、中巴聯訓、中俄聯訓都取得明顯成效。
向世界一流戰略空軍挺進
初創時期的中國空軍主要職能是進行國土防空作戰。無論是航空兵中裝備數量最多的戰斗機還是地空導彈部隊,基本用于防空作戰。那時候還不時有國民黨飛機竄入大陸偵察襲擾。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人民空軍都在履行上述職能。
本世紀初,基于對空軍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和世界空軍發展趨勢的科學認識,空軍首先在內部形成“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共識,后來逐漸推廣并得到廣泛認可。5年前的4月14日,國家最高領導人專程到空軍機關調研空軍建設和軍事斗爭準備,強調要加快建設一支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強大人民空軍,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提供堅強力量支撐。這進一步指明了空軍的發展方向。
隨著裝備體系的發展支撐,訓練水平不斷提高,近年來空軍警巡東海、戰巡南海、前出西太、繞島巡航,飛了過去沒有飛過的航線,到了過去沒有到過的區域,提升了海上方向實戰能力,推進了作戰指揮能力建設。
按照規劃,空軍將分三步向戰略空軍挺進:第一步,到2020年基本跨入戰略空軍門檻,初步搭建起“空天一體、攻防兼備”戰略空軍架構,構建以四代裝備為骨干、三代裝備為主體的武器裝備體系,不斷增強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第二步,進一步構建全新的空軍軍事力量體系,推進空軍戰略能力大幅提升;再用一段時間,全面實現空軍軍事理論、組織形態、軍事人員、武器裝備現代化,基本完成空軍戰略轉型,到2035年初步建成現代化戰略空軍,具備更高層次的戰略能力;第三步,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戰略空軍。▲
環球時報2019-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