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寶
摘要: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國計算機網絡技術也不斷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未來社會的基礎設施,這就對互聯網技術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使得它朝著多學科、高度綜合的方向發展。在這種新形勢下,傳統的計算機網絡課程不再局限于原來的計算機專業,如何設置計算機專業的課程安排也成為了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首要問題。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改革研究
引言
在今天這個互聯網時代,計算機網絡專業已經成為學校的熱門專業,一方面,滿足了市場需求,推動了我國計算機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當前教學模式的弊端也逐漸凸顯出來,只有進行相應的改革,才能更好地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人才,才能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所以,高職高專教學改革既要考慮市場需求,又要考慮當代大學生的發展需要。另外,教學改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從現實的角度出發,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結合起來,才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其創造性。傳統的教學模式始終堅持“以教為中心”,并且只注重課程設置,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其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制定過于隨意,所以,新一輪的高職高專計算機網絡專業教學改革要逐步確立“教學并重”的教學結構,并且把這種教學理念作為長期堅持的目標。
1互聯網技術課程的目標
互聯網已成為當今社會的基礎設施和未來智慧社會的基礎。互聯網技術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學習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可以說互聯網技術是學生今后學習乃至實踐的一項重要工具。互聯網課程教學對象也從原來的計算機專業擴展到了其他的電類專業,如通信工程、信號處理以及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微電子專業都開設了本課程,其內容隨著新技術和教學對象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其應用背景也從單一的計算機網絡擴展到其他信息處理系統。在近幾年的教學改革中,計算機網絡的內容在教學內容上進一步減弱,其內容進一步集中在對互聯網+的分析上。這就需要我們緊跟互聯網發展趨勢,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使本課程更加緊扣社會需求。
2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現狀
2.1教學內容與學生工程能力培養之間的相關度不夠
首先,教學內容理論性強,概念抽象,知識點分散。計算機網絡課程教材中涉及網絡體系結構、數據通信、網絡安全等內容,在體系結構的每一層都存在一系列的協議。如果簡單按照教材框架對知識點進行講解,雖然可以保證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和學術性,但是知識內容抽象和分散,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其次,相關領域技術發展快,教材中部分知識陳舊。再次,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該課程本應該是一門實踐性強的課程,可是在教學中實踐環節偏少,這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
2.2老師整體綜合素質不高
中職院校老師,大多數都是大學生畢業后直接參加教學工作,因計算機網絡專業性比較強,這些老師教學功底不夠深厚。此外,學術交流與課堂研究中,中職院校做的不是很到位。老師培訓項目與實踐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只能自己摸索開展教學,一定程度上使得在教學中,老師照本宣科,學生對老師講的知識也是一頭霧水,也不會深入了解老師所講的知識,老師教學壓力大,長此以往,就會敷衍了事的對待教學。
2.3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缺乏先進性
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缺乏先進性,尚未構建HODOOP數據庫,虛擬化技術和云計算技術的應用效果不理想,也會制約大數據時代教學活動的優化開展和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不利于培養社會所需人才。所以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中職學校在組織開展計算機網絡技術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探索教學改革措施,結合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對教學組織活動加以調整,增強教學針對性和有效性,為學生更好地適應大數據時代計算機網絡行業發展需求奠定基礎。
3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教學改革的措施
3.1理論課程體系的改革
在明確當前計算機網絡技術企業的崗位劃分與要求,分析適應計算機網絡技術高技能型人才的技能能力與素質要求的基礎上,構建依托計算機網絡技術職業能力要求的計算機網絡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對課程內容進行了整合。在改革原有的主干課程如:計算機網絡技術、網絡操作系統、網絡安全技術、網絡設備、網絡程序設計等基礎上,針對企業實際能力要求開設了Linux操作系統、網絡服務器安裝與配置、Python程序設計、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課程,取消網絡操作系統等精準性較差的課程。主要分為三個部分:(1)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核心課程:計算機網絡技術、linux操作系統、網絡安全技術、網絡設備、網站程序設計與開發、結構化綜合布線、網絡服務器安裝與配置、網絡程序設計、JAVA程序設計、IPV6技術、移動互聯應用程序開發、數據庫管理與維護、物聯網工程。(2)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其他專業課:數據結構、網頁制作、Web程序設計基礎、計算機組網、辦公軟件應用、操作系統、Python程序設計、SQLServer、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3)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實訓體系:網絡操作系統配置與管理實訓、互聯網協議分析實訓、網絡安全基礎與攻防實訓、網絡編程實訓、物聯網工程實踐實訓、企業網絡構建綜合實訓、移動互聯應用程序開發實訓、Python網絡編程實訓、畢業實訓等實踐教學環節。
3.2加強師資力量培養
教師是教學活動開展的主體,其專業性和職業素養對“互聯網+教育”這一新型教學模式的落實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高職院校要提高對教師隊伍專業素質建設的重要性意識,通過學術交流研討會等形式給教師提供交流和學習的機會,吸取和借鑒優秀的教學經驗;加強對教師課堂授課情況和學術研究情況的了解。同時,教師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要重視自身學習能力的提升,通過書籍、網絡等多種途徑了解互聯網發展的新態勢,提高自身的洞見力,使課堂教學的內容與互聯網實際發展的狀況相一致,并通過共同探討互聯網發展的新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3教學內容需要與時俱進
教學內容需要包含本領域的最新技術進展,例如移動互聯網、云網絡和物聯網等前沿技術,使教學內容融合基礎、實用和前沿于一體。根據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要求,學生能綜合利用專業知識對設計方案進行優化并體現創新意識。在計算機網絡教學內容中融入本領域的前沿進展和新技術,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本專業領域的認識,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結語
在課程開發過程中,應該采取實用、面向專業課程、面向整個教學體系、不斷整合和完善課程的教學改革方法。不斷融合最新的移動互聯網架構、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主流IT技術,使得學生學有所用,學有所悟,將來能夠適應社會信息化的快速變化,為社會服務。對于電子與通信工程碩士而言,只有在校學習互聯網的專業知識不能滿足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因此,可以充分發揮高校產學研的作用,以實際應用和項目為導向,進一步完善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計劃,合理規劃專業研究生在學習期間的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培養創新思維。
參考文獻
[1]付智慧.《移動互聯網技術》課程的教學模式研究,2016,:82-83.
[2]英,付麟.“互聯網+教育”背景下高職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7(10):120.
[3]蘇秦.淺談中職技能競賽網絡搭建與應用[J].電腦迷,2018(04):213.
[4]薛冬娟.移動互聯網技術在高校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時代教育,2016,(3):61.
(作者單位:天津海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