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我國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化進程也在不斷加快,道路交通運輸行業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但道路橋梁工程往往會由于各種因素而出現一些常見的功能性病害與結構性病害。
關鍵詞:道路橋梁;工程建設;常見病害;施工技術
1 道路橋梁工程常見病害
1.1 裂縫
道路橋梁工程容易出現裂縫問題,不僅影響道路橋梁工程使用壽命,還會威脅車輛的行駛安全。造成道路橋梁出現裂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環境溫度及承載壓力的影響,當前鋪設路面的時候一般采用剛性結構來提升承載力,但是缺點是非常容易受到溫度的影響,溫差過大很容易出現裂縫,使道路橋梁施工質量無法得到保證。
1.2 剝蝕
剝蝕破壞是道路橋梁經過長時間使用最為常見的病害之一,該病害的主要表現是道路橋梁表面出現起皮或剝落情況,主要原因也是環境因素的影響,一旦道路橋梁出現剝蝕破壞會影響構建截面,將構建截面的應力增大,影響道路橋梁的使用壽命。
1.3 地基出現下沉
地基出現明顯下沉也是道路橋梁常見病害之一,影響因素相對廣泛,首先是地質因素,施工環節沒有對施工地質做好詳細勘察,最終導致地基出現下沉。其次是相關保護措施做得不到位,例如打樁操作,深挖施工設施等做得不到位,導致地基沉降發生,導致道路工程無法投入到正常使用中。
1.4 混凝土碳化,鋼筋出現銹蝕
混凝土碳化,鋼筋出現銹蝕。道路橋梁工程施工離不開鋼筋的使用,鋼筋是重要材料,也是保障工程質量的關鍵。首先要保障鋼筋質量,做好相關防銹工作,但是有一些施工者對鋼筋防銹工作缺乏重視,或者將鋼筋長時間暴露在外界環境中,使鋼筋與空氣中的水分發生反應,受到化學腐蝕。當鋼筋材料被銹蝕后其體積會迅速膨脹,嚴重的導致道路橋梁路面出現裂縫,影響道路橋梁的正常使用。
1.5 梁端頭局部破損問題
道路橋梁經常出現的比較嚴重問題是梁端頭局部破損。這主要是梁端頭塑封部位的變形或破損,這主要是施工前的設計不適當,未能精確計算縮量值,再加上施工時偶有發生的工人操作不合理,消極怠工等情況導致,若后期的養護不到位則更易出現此種情況。
2 道路橋梁常見病害的相關處理技術分析
2.1 道路橋梁建設管理工作做到位
減少道路橋梁相關病害的發生,首先要促進管理工作做到位,需要做到以下三點:①強化鋼筋安裝,正式施工前要對鋼筋的質量進行檢驗;②嚴格控制施工材料的使用標準,例如水泥,沙礫的配比要嚴格等;③降低鋼筋銹蝕現象的發生率,在混凝土表面設置封閉層,做好保護處理工作。
2.2 針對路基沉降做好處理
道路橋梁實施路基沉降處理需要從以下幾點做起:①在橋梁表面覆蓋高強度的材料,將橋梁截面積改變,從而提升橋梁整體應力;②強化路面修補工作,當路面出現裂縫下沉情況需要及時用泥漿填補,如果地區降水較多,還應該做好防水工作,將路邊一些碎石雜土等物質清除,使用瀝青對沉降區進行罩面;針對橋頭破壞做好處理。
2.3 做好混凝土裂縫的處理
做好混凝土裂縫處理工作,當裂縫出現,不僅影響道路橋梁工程外觀,還影響承載力,將道路橋梁構件銹蝕速度加快。因此當混凝土裂縫出現必須立即修復,如果裂縫寬度在兩毫米以上,需要使用環氧樹脂漿填充,清理前先將混凝土表面的雜物清理干凈;然后使用環氧樹脂漿涂刷。單次涂刷厚度要控制在一毫米以內,每間隔5min涂刷一次,一般重復涂刷三次即可。
2.4 清理松動破碎的混凝土
對于已經出現脫落、腐蝕、疏松的道路橋梁表面要進行混凝土的清理,將這些出現問題的混凝土以及露出鋼筋部位下方的混凝土都清除掉,為之后對鋼筋的護理和新材料的填充做好準備。
2.5 修復并保護銹蝕的鋼筋
對出現問題的鋼筋首先要把表面的鐵銹清除掉,然后在其表面均勻涂抹一層防銹蝕水泥,從根本上減小鋼筋再生銹的概率。
3 道路橋梁病害施工處理技術探析
3.1 路面裂縫處理技術
現階段表面修補法、注漿修補法、填充修補法等均為應用較多的路面裂縫處理技術,施工人員在選擇時應依據項目和裂縫病害的實際情況。表面修補法:操作簡單的表面修補法常用于處理一些較小或早期的裂縫,處理效果十分明顯,其具體修補步驟為:施工人員先對裂縫進行清理,然后應用一些特殊性的黏結劑處理路面裂縫病害。注漿修補法:對于裂縫程度適當的裂縫病害,可采用向裂縫內灌注水泥砂漿或環氧樹脂材料的方法進行處理,這些特殊材料可有效填充裂縫并將其黏接為一個整體。填充修補法:填充修補法多應用于裂縫較嚴重的道路橋梁病害,所用材料通常為水泥砂漿或環氧砂漿等具有較強加固效果的材料。
3.2 地基沉降處理技術
橋梁加固法是處理地基沉降病害的主要技術方法,該方法主要通過改變橋梁的截面面積增強其結構體系的性能,達到提高橋梁承載力的目的。處理路面不均勻沉降時,應依據其沉降程度選擇科學合理的方式。對于沉降程度較小且沒有繼續沉降趨勢的地基,可采用填補坑洼、修補路面的方式進行處理;對于沉降程度較大且可能會繼續沉降的地基,則需采用壓實、置換或灌注處理等方法。若地基較軟,應對其進行置換,置換過程中應保證置換土的質量。灌注處理,就是將水泥砂漿灌注于地基內,使地下軟土、淤泥與混凝土充分結合、固結在一起,以促進地基承載力與穩定性的提高。
3.3 端頭破損處理技術
端頭破損處理技術中,錨噴技術因其凝結速度快且強度高等優勢被廣泛應用。錨噴技術的主要原理與步驟如下:借助設備的噴射力將硅膠材料噴射到指定位置,然后通過澆筑、搗固等操作將硅膠草料與橋體黏結在一起。另外硅膠材料不僅具有理想的黏結效果,還可滿足橋梁對剛度、強度以及柔韌度的需求,因此利用錨噴技術處理端頭破損通常會選擇硅膠作為主要處理材料。
3.4 其他關鍵技術
除上述處理技術,橋梁工程項目施工人員還應及時對松動的混凝土進行清理,保護暴露在外的鋼筋,及時修補混凝土并做好后期養護工作,可采取以下措施:
1)及時清理干凈松動、腐蝕的混凝土。為避免道路橋梁工程發生上述常見病害,施工人員還應及時清理干凈表面已然疏松或腐蝕的混凝土,然后進行病害修復與處理,為施工處理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將病害對工程質量的影響降至最低。
2)應用防銹材料保護暴露在外的鋼筋。暴露在外的鋼筋容易生銹,對此施工人員應及時將其表面的銹跡處理干凈,同時應用防銹材料對鋼筋表面進行處理,避免鋼筋生銹而影響橋梁質量。
3)修補混凝土。修補混凝土的材料包括環氧混凝土、碳纖維等,選擇這些修補材料時,應以修補處的厚度為依據。為避免混凝土出現裂縫,可將碳纖維添加至砂漿內。環氧混凝土一般用于修補體積較大的混凝土,有時需依據病害的影響程度與具體影響部位進行二次加固處理,將碳纖維牢固粘貼于修補層即可保證加固效果。
4)后期養護工作要到位。后期養護工作對道路橋梁項目十分重要,忽視這一環節會增加道路橋梁發生常見病害的概率。對此結束施工作業后,要及時做好交通管制工作,避免人員走動或行車對剛施工完畢的橋面造成損壞。
4 結語
施工單位應及時制定后期養護計劃,采用先進技術與工藝,嚴格管控橋面松散、坑槽、滑溜與裂痕等常見病害,一旦路橋出現異常情況,施工單位應立即安排技術人員與施工人員前往現場勘查,依據現場實際狀況采取有針對性的處理措施。為避免路面因磨損而縮短使用年限,可對通行車輛的輪胎以及大型貨車的通行條件進行限制。
參考文獻
[1]王斌.關于道路橋梁工程常見問題及處理技術應用[J].門窗,2017.
[2]徐安杰,柳建華.道路橋梁工程的常見病害與施工處理技術探討[J].工程技術:文摘版,2016.
作者簡介:張鐵成(1979年12月),男,漢族,遼寧省瓦房店市,大學本科,職稱:工程師。
(作者單位:大連市政公用工程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