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冰潔 孫麗霞 秦新新 史燕群
摘要:發達國家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注重立法先行,制定法律法規,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制定科學的鄉村區域規劃,對鄉村實施特殊支持計劃,大力開發鄉村人力資源,充分發揮科技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關鍵詞:發達國家;鄉村振興;實現路徑;城鄉一體化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城市化水平就在不斷提高,與之相應的是農村大量人口外流,農村出現空心化,農業勞動力出現女性化、老齡化,而農村居民逐漸被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等名詞代替。
1.鄉村人口衰落的原因
鄉村的衰落不僅僅發生在中國,在全球各地都普遍存在鄉村衰落的現象,盡管西方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西方國家在歷經高速工業化和城市化以后,農場規模不斷擴大,農村人口不斷減少,原有的鄉村社區不復存在,農業的規模化和專業化是導致鄉村衰落的重要原因。東亞地區在迅速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政府在不斷推動鄉村地區發展,但是老齡化、空心化的現象也普遍存在。而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由于小農戶的不斷破產,越來越多的鄉村人口不得不進入城市尋找生存機會,鄉村的發展嚴重滯后于城市發展。
鄉村之所以衰落,從馬克思的觀點看,其原因在于城鄉的產業分工,或者說是農業經濟的脫嵌,鄉村不僅不再是人們生活的場所,甚至連多樣的產業也逐漸消失,作為生活空間的鄉村被單純的農業生產空間所替代。傳統意義上的鄉村是人們生活的場所,產業發展服務于鄉村居民的生活。鄉村的首要產業是農業,但是在農業之外有許多服務于當地人生活的產業,如農村的匠人為鄉村居民提供了生活所需要的各種工具,鄉村知識分子則提供了教育和教化的功能,老人或精英則維持了鄉村秩序。即便是農業也主要是為了滿足鄉村居民的需求。因為村民的需求是多樣化的,因此農業也具有多樣性。
在鄉村中有著各種各樣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形成各地不同的鄉規民約,這些鄉規民約成為鄉村生活的準則和規范,維持著鄉村的社會運行。事實上,大量鄉規民約的制定都是為了解決鄉村社會生活的問題,維持鄉村的社會秩序。在鄉村社會生活中,有著各種不同的組織、社會網絡維持鄉村的穩定,比如基于親屬網絡的社會關系在日常生活中發揮了重要的支持作用,甚至在鄉村中,金融服務的提供也大部分是通過熟人之間組建各種“呈會”“合會”或“臺會”來解決的。
但是工業革命以后,特別是二戰以后城市的發展帶來了城鄉的分工,鄉村被賦予了農業生產的責任,所有非農的產業都被轉移進入城市,隨著人口的流動,鄉村也不再是村民生活的空間,而成為了農業車間,以生產農產品為目標。當鄉村成為單純的農業生產空間以后,鄉村不足以吸引人,由此導致人口外流,并最終導致鄉村的衰落。
2.鄉村振興與鄉村生活重建
鄉村振興的核心是人的問題,或者說與人的城市化相對應,也存在一個人的鄉村化問題。中共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并提出“五個振興”的策略,所有這些振興都是建立鄉村生活重建的基礎上。鄉村生活空間的重建既是鄉村振興的手段,也是鄉村振興的目的,因此人的鄉村化是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鄉村生活的重建首先需要建立人口的雙向流動機制。在農村改革以前,為了減少城市壓力,中國采取了嚴格的戶籍制度,阻止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從20世紀80年代,農村人口開始大量進入城市,但是因為戶籍的限制,他們并沒有完全融入城市,往往被作為城市的流動人口對待。
近年來各地紛紛出臺一些政策,打破戶籍的限制,鼓勵農村人口進入城市落戶,城市化正呈現加速度發展的趨勢,但是這種流動一直是單向的,是農村向城市的流動。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實現城鄉人口的雙向流動就變得特別重要。近年來一些地方出臺了一些政策,鼓勵外出務工的農民回鄉創業,一些地方利用農民廢棄的宅基地,吸引城鎮居民到鄉村生活,這些措施對于扭轉人口的單向流動發揮了積極作用。實現城鄉人口雙向流動既需要鼓勵農村人口回鄉創業,也要打破城市人口向鄉村流動的障礙。由于土地制度、住房制度和鄉土社會的制約,城鎮人口向鄉村流動還存在諸多障礙,即使一些希望到鄉村生活的城鎮人口也很難在鄉村扎根、與鄉村融合在一起,因此鄉村生活空間的重建需要打破鄉土社會的封閉性,讓更多的人可以生活在鄉村。其次要完善鄉村的社會服務。鄉村人口的大量外流,除了經濟原因,如缺少就業崗位和收入低,還有很重要的原因是鄉村的社會服務不足。在一些地方,正是因為學校向城鎮集中導致最后想留在村內的人也放棄了農村。
盡管近年來大部分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都得到了明顯改善,但是在不同地區也還存在一些短板,比如衛生問題、醫療問題、飲用水問題等等,這些短板造成鄉村生活的困難。村莊社會服務不足有著多方面原因,政府投入不足也與鄉村公共服務的成本高有密切關系。國家對城市基礎設施的投入要遠遠高于農村地區,而農村地區因為分散居中和人密度小,同樣水平的基礎設施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這導致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與城市有很大差距,當富裕起來的農民紛紛搬到城市居住的時候,農村的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就會更加困難。社會服務和鄉村人口相互制約,要打破低水平的社會服務和人口減少的惡性循環,就需要提高鄉村的公共服務水平,從而使鄉村成為吸引人的居住空間。
3.我國推進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
借鑒發達國家推進鄉村振興的主要做法和先進經驗,從我國國情出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抓住并解決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突出問題,明確重點,補齊短板,破解重大難題,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振興的運行機制與實現路徑。
3.1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制度供給
制度供給不足或空缺是鄉村振興的一大短板,直接制約各種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為了彌補制度性短板,需要加強制度建設,為鄉村振興提供制度保障。
3.2完善法律體系
發達國家鄉村振興實踐表明,健全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是鄉村振興的法治保障。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制定了一系列有關鄉村振興的政策文件,可謂政策體系比較完備。但是,與法律相比,政策文件的規范性和穩定性較弱。目前我國已經制定了《農業法》《土地管理法》和《農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規,但是,鄉村振興的專項法律欠缺。
3.3發展鄉村產業,強化產業支撐
3.3.1.制定產業發展規劃
堅持因地制宜制定鄉村產業發展規劃,根據鄉村的地理優勢、資源優勢以及鄉村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其他比較優勢,準確定位鄉村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形成能夠既能利用鄉村優勢又符合市場需求的產業結構,著重發展特色產業,以產業興旺推動鄉村振興。
3.3.2促進鄉村產業融合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和拓展農業的多維功能,從“四鏈”入手,促進農業產加銷緊密銜接。第一,延伸產業鏈。根據城鄉農業生產基礎和資源優勢,注重挖掘農業多種功能,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推進城區企業發展鏈條向農村延伸,推進鄉村經濟多元化。
第二,提升價值鏈。依托鄉村產業優勢、資源優勢和環境優勢,充分挖掘鄉村的潛力資源,進行精深加工,建設一批綠色優質農產品品牌。
4.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是今后一個時期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遵循。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不僅需要國家的制度、政策和資源的供給,更需要鄉村社會自身主動承接和積極配合。
參考文獻
[1]沈費偉,劉祖云.發達國家鄉村治理的典型模式與經驗借鑒[J].黑龍江糧食,2017(12).
[2]張雅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城鄉一體化發展發展對研究[J].世界農業,2018(1).
(作者單位:博市規劃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