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益哨
摘要:高層建筑轉換層結構施工是一項復雜且系統的技術,雖然難度較大,但實際效果明顯,是現階段高層建筑的關鍵環節。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由于自重及支撐方面的影響和限制,轉換層結構施工勢必會存在各方面的不足和缺陷,所以施工單位還需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施工水平,確保施工效果,從而促進我國建筑行業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層建筑;結構;轉換層;施工技術
1 轉換層按結構形式分類
1.1梁式轉換層
梁式轉換層是目前高層建筑中實現垂直轉換最常用的結構形式,其傳力途徑為上部墻→轉換梁→下部柱,具有傳力直接、明確和清楚的優點,便于工程計算、分析和設計,且造價較為節省,據資料統計,梁式轉換層數量約占轉換層總量的77%,轉換梁的截面高度為0.8~6.0m,如某32層工程中,最大轉換梁截面尺寸為1m ×3m,跨度8.6m。
1.2 箱式轉換層
箱式轉換層是單向托梁和雙向托梁同上、下層較厚的樓板澆筑成一整體共同工作,從而形成剛度較大的箱式轉換層。
1.3 板式轉換層
當轉換層上下柱網錯開較多,布置又不規則,難以用梁直接承托時,則需要做成厚板,形成板式轉換層,從抗剪和抗沖切考慮,轉換板厚度往往很大,實際轉換板厚度可達2.0~2.8m,板式轉換層的下層柱可以靈活布置,但自重很大,材料耗用多,施工難度大。
2.高層建筑轉換層的結構特性
2.1 建筑上、下部分之間的柱網尺寸不同,這種建筑雖然上下部分的結構類型相同,但通常需要通過轉換層,擴大其下部結構的柱距,以形成大柱網。
2.2 建筑上、下部分之間結構類型的轉換,此類建筑上部和下部采用的結構形式不同。如:上部采用剪力墻結構,下部采用框架結構或框架剪力墻結構。
2.3 具備轉換結構和擴大軸線尺寸的混合形式。無論哪一類形式,高層建筑轉換層作為實現內力轉換的構件,都要擔負建筑上部荷載在向下傳遞過程中,因被迫發生改變(因上下結構差異)而產生的種種不利影響。
轉換層結構需要具備有足夠的剛度和強度才能勝任其任務,轉換層常見的結構形式有:梁式轉換層、箱式轉換層、厚板轉換層和桁架轉換層等。
3 高層轉換層施工技術分析
3.1 支撐系統的施工技術方式
由于轉換層自身的負重比較大,加上上層結構的重量,在施工中一定要特別注意結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因此,在施工之前一定要進行精確的計算和勘察,保證轉換層支撐系統的穩定性。常見的支撐系統為:1.鋼管支撐結構。該結構主要使用在負荷不太大的建筑結構中,或者采用板式轉換梁。轉換梁的布置要精確,提高鋼管的硬度和支撐能力。2.型鋼構架結構。這種結構主要適用于建筑構造本身自重較大的工程中,主要針對一些轉換層的位置較高的結構使用。施工人員會在轉換層的下層埋設鋼結構,用于對轉換層的支撐,這樣的話,鋼結構就可以把來自建筑的荷載傳導到地下,減輕轉換層的負重,適合于傳遞縱向的荷載。3.設置與轉換梁方向一致的支撐架結構。和前述一樣,適用于轉換梁自重大且上層負荷大的結構中,但它更適合用在轉換層不太高的結構中。在架設鋼結構時,一定要首先保證鋼結構之間的間距,這樣才能保證鋼結構位置的穩定性。
3.2 鋼筋工程
(1)為保證梁內鋼筋骨架的穩定和便于操作,可在轉換梁兩側搭設雙排腳手架作為鋼筋臨時支撐,利用鋼管架支撐上部鋼筋,待鋼筋位置固定并焊接后,撤去鋼管腳手架。
(2)主筋接頭全部采用閃光對焊或錐螺紋接頭連接,并注意微、大化置,焊接人員均持證上崗,焊接和機械連接均按照規范要求做力學試驗,確保焊接及機械連接質量。
(3)征得設計同意后,可將箍筋做成開口箍,待粱的縱向鋼筋綁扎完成后,再將箍筋焊接成封閉箍。
(4)梁的上、下部鋼筋伸入柱、墻內錨同長度,腰筋錨固長度及樓扳鋼筋伸入梁內的錨固長度均按設計要求留設。
3.3 模板工程
梁側模可采用組合鋼模板或17mm厚覆膜膠合板,為防止混凝土澆筑時產生的側壓力將模板擠壓變形而出現脹模現象,可在梁內設置對拉螺桿(Φ≥14mm),鋼模板也可以設扁鋼拉片(厚度≥3mm),螺桿縱橫合鋼模板或17mm厚覆膜膠合板,為防止混凝土澆筑時產生的側壓力將模板擠壓變形而出現脹模現象,可在梁內設置向間距為400mm~600mm。側模用鋼管作背杠進行鎖固,背杠間距縱橫500mm,梁底起拱要求1‰~3‰。要求轉換層構件的混凝土強度達到100%后方可拆除底模。
3.4 預應力混凝土轉換層結構施工技術
(1)可以采用擇期張拉技術,即在高層建筑轉換結構上部施工了七八層之后,再張拉預應力,值得注意的是,必須加強轉換結構下的支撐。
(2)采用分階段張拉技術,即通過逐漸施加預應力的方法來不斷平衡各階段荷載,但會出現一個施工費用略高的問題,這是由于張拉次數較多,相應費用較大。
(3)配置一定數量的預應力筋在預拉區,用以實現反拱。
3.5 混凝土工程
(1)原材料:①選用水化熱較低的水泥,如礦渣硅酸鹽水泥或火山灰硅酸鹽水泥;②加入適量的粉煤灰以減少水泥用量;③加入適量外加劑(減水劑、緩凝劑)使混凝土緩凝,使升溫過程延長,降低水化熱峰值。
(2)混凝土澆筑。混凝土澆筑時應做好:混凝土澆筑必須滿足每層整體連續性的要求,澆筑時采用從轉換板中心開始向兩側行進的對稱澆筑路線,保證兩側施工速度一致,使下部腳手架對稱受力,防止發生側向位移;采用斜面分層,薄層澆筑,自然流淌,連續澆筑到頂的方法;慎重選擇振搗器;進行裂縫控制。大體積混凝土泵送,表面水泥漿較厚,澆筑后需作處理。在初凝前1h~2h先用長刮尺按標高刮平,在終凝以前再用鐵滾筒碾壓數遍,以閉合收縮裂縫。
(3)由于轉換層結構鋼筋密集:混凝土澆筑時振搗難度較大,在實驗的基礎上盡量選擇粒徑較小的骨料,在施工中,砼振搗器以插入式高頻振搗器為主。振搗時做到快插、慢拔,為了避免過震、漏震,每點振搗時間約需20~30s,振搗間距≤500mm,振搗棒插入下一層 50mm深,對梁、柱、墻相交部位振搗時要振搗密實,以混凝土表面水平不再顯著下降,表面開始泛漿氣泡上反為宜。
(4)嚴格監控混凝土溫度變化:埋置足夠數量溫度傳感器作為測溫控制點,定時做好溫度記錄。根據《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規定,混凝土內外溫差不應大于25℃。
(5)混凝土內部預埋水管注入冷水循環,使內部降溫,外部用碘鎢燈照射或者采取保溫措施以提高表面溫度,使溫差縮小。
(6)養護:混凝土的養護。施工過程中,為了避免早期混凝土出現收縮,應對新澆筑的混凝土采取養護措施,主要進行構件的濕潤養護,對大體積混凝土采取蓄水護方法,對混凝土進行20天的養護。對于這種大體積的混凝土結構,為了防止水泥水化熱問題的出現,在實施降溫的同時控制峰值上升。混凝土澆搗成型后,在混凝土表面鋪上覆蓋布條、薄膜,很好的減少混凝土內外溫差,防止裂縫出現。
4 結語
所謂結構轉換層是指每個建筑物中用于連結不同結構形式的關節處,對于下部結構來說它是封頂,對于上部結構來說它是基礎,因此在整個建筑機構體系中屬于承上啟下的連結紐帶,對整個建筑物的搭建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由于轉換層在具體的施工過程中所具有受力明確,傳力直接,性價比高等優勢,所以在建筑物的施工建設中得到廣泛的推廣與使用,特別是將其應用于高層建筑結構中的垂直轉換。
參考文獻
[1]李文紅.對高層混凝土結構1.6m厚板式轉換層疊合法施工的研究[J].四川建材,2015,3.
[2]唐興榮,何若全.高層建筑中轉換層結構的現狀和發展[J].蘇州城建環保學院學報,2011,3.
(作者單位:海南豪承建筑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