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谷來歷來有“耕讀傳家”的傳統,學校選擇走“耕讀文化”特色發展道路,創立了耕讀社,開辟了耕讀園,實施耕讀教育,開展耕讀教學。本文通過搜集有關杠桿使用歷史及發展過程的資料,重點關注我國古代民用的農耕工具。了解收集到的農耕工具,將這些工具的結構抽離出來,理解這些機械使用的原理,找出其中的支點、動力和阻力、動力臂和阻力臂。通過收集和了解我國民用農耕工具的過程中,體會機械使用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和工具中飽含的勞動智慧。
關鍵詞:探尋;農耕工具;勞動智慧;杠桿
宋嘉泰《會稽志》引唐梁載言《十道志》記載:谷來,“舜耕於此,天降嘉谷,因名。”嵊州市谷來鎮中學地處嵊州市境西北部,是一所歷史悠久的百年老校,歷來有“耕讀傳家”的傳統。然而,隨著現代城鎮化建設的加速和網絡文化的沖擊,我們對傳統農耕文化知之甚少。杠桿是發明最早,應用最廣泛的一種簡單機械,是其他簡單機械的基礎。我們已經在社會學科中學習了中國古代的農耕文明,認識了一些我國傳統的農耕工具。由于不同學科偏重的角度不同,在社會學習中社會老師不會過多關注這些工具的使用原理,這恰恰是科學學科能為我們解開的疑問,也是社會與科學學科的交界處。我們在理解這些農耕工具結構和使用原理的過程中,體會和感悟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
智者創物——榨汁凳的便民情懷
榨汁凳經由“明式家具”發展而來,明代重實用、求簡約的“經世致用”思想影響至深。因此構造簡單,一條三尺來長的矮腳木凳,后腿比前腿略長,擺在平地上凳面便向前傾斜。凳面的中間微凹,兩千足上交固定壓桿的前端。榨甘蔗時,甘蔗段置于前端杠下用力壓桿,榨出的汁液便順著凹槽流出。
權衡有術——桿秤的價值公平
制秤是一門精細的手藝,從選材,刨圓,到用堿水浸泡,打磨,釘秤星等多道程序,道道容不得半點馬虎,稍有不慎,就會有偏差。從桿秤的制造和使用中,不難看出人們追求誠信和構建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的用心。這種對人心以及將社會外在規范化為規范化為個體的內在自覺,與儒家思想中的“仁”、“禮”觀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成為中國文化的典型象征和代表。
簡樸之美——扁擔的日用精神
扁擔從它誕生的第一天起,就一頭挑著汗水和辛勞,一頭掛著堅韌不拔的意志。凝結在扁擔上那種清貧自守的貞操,熔煉成世世代代文人的傲骨和向往。而那些和扁擔關系最密切的農民,他們之所以能世世代代立于土地上,剛毅挺直的扁擔功不可沒,扁擔伴隨著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一代一代地傳承,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勞動人民勤勞質樸的優良品質的象征。
藏巧于物——磨的巧適物用
石磨通常由兩個尺寸相同的圓石塊和磨盤組成,一般是架在石頭或土搭成的臺子上,下扇磨固定,通過推動上扇磨得轉動,同時由于兩扇磨得接觸面上都鑾有排列整齊的磨齒,糧食從上方的孔進入兩層中間,沿著紋理向外運移,在滾動過兩層面時被磨碎,從而形成粉狀或者流狀。磨的不停轉動常用來象征宇宙運轉、世界運轉、以及危險的漩渦等。上盤為乾,下盤為坤,乾坤合成天地,綿延不絕。
宜用智慧——獨輪車之便利
獨輪車最巧妙的地方就在其為獨輪,且輪的位置在車軸中間。因為車輪在前,靠的完全是人會畜的動力,而輪在車軸中間時,車輪即為支點,利用杠桿原理把負載的抗力點靠近支點而令車進行運作。而且接觸地面的只有一點,所以可以在非常窄小的路面上推行,這是在適應各種生存環境下的重大設計創造,體現了極高的因材施用、因物施宜、因地制宜的思想。
合理細作——腳踏碓的粹精節拍
腳踏碓更好地發揮作用,人的配合非常重要,隨著人的腳踏下去,碓桿另一頭抬起,腳一抬,那端的碓桿便落下去,碓桿與地面支架的連接處為支點,伴隨著桿落下的聲音,便形成一種特有的節拍。有時候如果順著節拍的聲音踩,更是覺得輕盈省力。力道小,舂的時間不夠,米質就粗;力道均衡,舂得過分,米就精細。
節力為民——桔槔的為物利人
桔槔是利用杠桿原理制造的提水工具,是一橫木懸掛在木架上,一端懸著汲水器,另一端懸著重物所構成的一種簡單機械,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灌溉工具,它的發明和使用,改寫了中國原始農業的灌溉方式,使人們擺脫了單純以人為動力的灌溉工具史,大大促進了當時的灌溉效率,對中國農業生產做出了杰出貢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耕讀”,“耕”是指從事農業勞動,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谷,養家糊口,以立性命;“讀”即讀書,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讀傳家”既學做人,又學謀生。如今我們都有學上、有書讀,還要需要在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找尋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養。通過搜集有關杠桿使用歷史及發展過程的資料,重點關注我國古代民用的農耕工具。了解收集到的農耕工具,將這些工具的結構抽離出來,理解這些機械使用的原理,找出其中的支點、動力和阻力、動力臂和阻力臂。通過收集和了解我國民用農耕工具的過程中,體會機械使用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和工具中飽含的勞動智慧。通過耕讀活動,不但提高實踐能力,養成勞動意識,歷練意志品質,而且為全面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不但學會生存的技能,長大后做到回家能務農、進城能務工、升學能深造,而且我們會更親近自己的家鄉、增強對家鄉的自豪感,自覺承擔起建設美麗家鄉的責任感。
參考文獻
[1]朱清時.義務教育教科書《科學》(九年級上冊)第1版[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葉小金(1984—),女,浙江省,嵊州市谷來鎮中學,中學一級,教育碩士,科學與技術教育。
(作者單位:嵊州市谷來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