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式玉 李建華
摘要:在回顧現有電力消費驅動因素研究基礎上,采用Stata 軟件建立1978-2017年廣東及其四大經濟區域全社會用電量與地區生產總值、第二產業增加值、出口總額、城鎮人口數量、常住人口數量、城鎮人口比例、城鎮居民人均消費、鄉村居民人均消費等8個因素的回歸模型發現:GDP、出口總額、城鎮人口是全省用電量增長的主導驅動因素,珠三角-東莞是出口總額、總人口,粵東-汕頭是GDP、總人口,粵西-湛江是第二產業增加值,北部-韶關是第二產業增加值、城鎮化率。建議加快推動第三產業發展,推進東西兩翼沿海電源建設,充分保障用電需求。
關鍵詞:電力消費;驅動因素;回歸分析;經濟區域;廣東
電力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分析區域電力消費增長的影響因素,有利于優化配置電力資源和完善電力發展政策。在Kraft分析美國GNP與能源消費Granger因果關系的基礎上[1],Thoma發現美國1973-2000年經濟增長能夠引起總電力消費的變化[2]。林伯強提出我國1952-2001年電力消費到GDP之間存在短期單向Granger因果關系,適當的電力“先行”可避免周期性電力短缺帶來的經濟損失[3]。鄭建南等建立了1995-2012年福建電力消費的多元回歸模型發現,人民生活水平和產業結構是影響福建電力消費的主要因素[4];蔡火娣等認為人口自然增長率、GDP、第一產業產值、工業產值、能源消費總量是影響我國1980-2007年電力消費的主要因素[5],其中GDP的貢獻率最大。李偉等運用LMDI模型分解1995-2010年我國電力消費增長因素發現,經濟規模擴張是促進電力消費增長的最主要因素,累計貢獻度達到117.76%,其次是收入效應16.53%、人口增長效應7.43%,生產部門技術進步有效抑制了電力消費增長(-29.89%),居民部門技術進步的抑制作用相對較小(-5.03%);產業結構優化的節能效應沒有充分表現出來(-0.79%)[6]。吳疆對比16個主要國家的電力消費和宏觀經濟關系發現,單位產值電耗、電力消費結構以及終端市場變動是影響電力消費與宏觀經濟的關系的主要因素[7]。張永軍發現行業內部結構變化是電力消費下降的主要因素[8]。陳文靜等使用半參數和非參數模型研究發現,經濟快速增長、人口和經濟結構都是影響我國電力消費的重要因素[9]。
總體上來看,經濟增長的短期波動會帶來電力消費增長階段性變化,但電力消費中長期還受到區域產業結構、人口增長、技術進步、終端消費市場等多個因素的綜合影響。因此,對于行政區域范圍內地區經濟發展差異十分顯著的省份,有必要選取重點區域的代表性城市進行針對性的電力消費驅動因素分析,以此提出更加切合實際的電力發展建議。
1.電力消費概況
廣東是我國經濟大省和電力消費大省,2017年分別占全國總量的11%和9.5%,但是珠三角9市經濟總量維持在粵東西北地區12市合計的3.8-4倍,且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經濟總量差距從2010年的28193億元擴大到2017年的56945億元,絕對差距相當于粵東西北地區經濟總量的3倍以上。人均GDP方面,珠三角人均GDP是其他三個區域的2.7-3.7倍。
(1)珠三角-東莞:電力消費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1978-2017年東莞市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25%,期間電力消費量年均增長15.23%,電力消費彈性系數為1,電力消費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2017年東莞全社會用電量760.68億千瓦時,年人均電力消費9118千瓦時。
(2)粵東-汕頭:電力消費與經濟發展基本同步增長。1978-2017年汕頭市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27%,期間電力消費量年均增長12.08%,電力消費彈性系數為0.98,電力消費基本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2017年汕頭全社會用電量200.93億千瓦時,年人均電力消費3582.75千瓦時。
(3)粵西-湛江:電力消費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1978-2017年湛江市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37%,期間電力消費量年均增長10.37%,電力消費彈性系數為1,電力消費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2017年湛江全社會用電量181.45億千瓦時,年人均電力消費2483.87千瓦時。
(4)粵北-韶關:電力消費增長慢于與經濟發展。1978-2017年韶關市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31%,期間電力消費量年均增長5.9%,電力消費彈性系數為0.63,電力消費增長慢于與經濟發展。2017年韶關全社會用電量119.48億千瓦時,年人均電力消費4010.5千瓦時。
2.模型建立及結果分析
2.1變量選擇及分析方法
結合文獻分析,考慮廣東經濟特點及數據可獲得性,選取收集1978-2017年9個指標解析廣東全省及四大經濟區域電力消費增長的驅動因素(選擇東莞、汕頭、湛江、韶關分別代表珠三角、粵東、粵西和北部山區),分別是ELE(全社會用電量)、GDP(地區生產總值)、SEC(第二產業增加值)、EXP(出口總額)、TOWN(城鎮人口數量)、POP(常住人口數量)、RATIO(城鎮人口比例)、TCON(城鎮居民人均消費)、VCON(鄉村居民人均消費),數據源于年度統計年鑒,相關經濟變量已經統一折算為2015年不變價。在此基礎上,首先運用Stata 軟件對變量數據進行相關性分析,在5%的顯著性水平,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的變量在后續回歸方程建立中逐步篩除剔除。
2.2模型結果分析
全部8個經濟變量與全社會用電量通過相關性檢驗后,通過逐步篩選剔除未通過t檢驗、常數項為負等有違經濟常理情況的變量之后,建立全社會用電量回歸方程發現:
(1)廣東全社會用電量與地區生產總值、出口總額和城鎮人口數量密切相關,其中,每增加1億元地區生產總值,將帶動0.0405億千瓦時的電力消費,反映地區生產總值對全社會用電量的重要影響。每增加1億元出口總額,將帶動0.0416億千瓦時的電力消費。每增加1萬城鎮人口,將帶動0.107億千瓦時的電力消費。廣東全省用電量回歸方程為:
2.3各區域結果比較
廣東四個經濟區域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同、發展階段各異,電力消費驅動因素分析的結果也表現出很大差異,主要區別如下:
3.主要結論與建議
(1)各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帶來電力消費長周期驅動因素顯著不同。東莞市經濟發展較快,出口導向明顯,已進入工業化中后期,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用電量較高,電力消費主要影響因素是出口總額和常住人口;汕頭產業基礎較強,經濟均衡發展,著力打造沿海發展帶,電力消費主要影響因素是地區生產總值和常住人口;湛江依靠沿海區位優勢,發展石化、鋼鐵、電力、造船等重化工業,電力消費主要影響因素是第二產業增加值;韶關曾以礦產資源優勢,成為廣東工業重鎮,電力消費主要影響因素是第二產業增加值和城市化率。
(2)在“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戰略推動下,隨著沿海產業重大項目的陸續布局建設,粵東、粵西地區電力消費有較大發展空間,是未來廣東電力消費的新增長極。建議發揮東西兩翼沿海地區港口優勢,推進東西兩翼沿海大型骨干電源、海上風電建設,加強東西兩翼地區主網和配網建設,在滿足本地經濟發展用電基礎上,向珠三角送電,保障全省用電需求。
參考文獻
[1] Kraft,J.,Kraft,A.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J].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78(3):401-403.
[2] Thoma,M. Electrical energy usage over the business cycle [J].Energy Economics,2004(26):463-485.
[3] 林伯強.結構變化、效率改進與能源需求預測——以中國電力行業為例[J].經濟研究,2003(5):57-65.
[4] 鄭建南,黃艷霞. 電力消費的影響因素分析[J]. 卷宗,2015(3):268-269.
[5] 蔡火娣,韓兆洲,馬文超.對我國電力消費量的多元回歸分析[J]. 統計與決策,2008(14):101-103.
[6] 李偉,李浩. 我國電力消費影響因素分析[J]. 廣東電力,2015(6):1-5.
[7] 吳疆.電力消費與宏觀經濟的相關性研究[J]. 中國能源,2009,31(6):17-21.
[8] 張永軍.工業生產與用電量背離原因探析[N]. 中國信息報,2009-7-13.
[9] 陳文靜,何剛. 電力消費及其影響因素:基于非參數模型的研究[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9(5):92-97.
(作者簡介:1.廣東省技術經濟研究發展中心;
2.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
3.廣東省能源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