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芹
摘要:本文基于筆者的教學實踐和實地調查,首先針對農村中等職業學校教學信息化的現狀進行了調查,然后依據調查數據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中等職業學校;教學信息化;建設
一、序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才選擇進入城市發展,這就讓很多農村的發展仍舊處于相對滯后的情況。尤其是在教育方面,雖然近年來我國教育教學改革如火如荼,但在農村地區的教育仍存在著很多問題,尤其是在農村中職學校的教學方面。教學信息化是近年來我國教育界不斷提倡的一個新概念,旨在利用當前空前繁榮的信息化技術來對傳統教學進行優化,但在我國農村中等職業學校的課堂上,因為特定教學環境的左右使得教學信息化的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所以本文主要針對某縣某中職學校的實際教學情況進行調查,并以此作為切入點對促進農村中等職業學校教學信息化建設進行研究。
二、調查研究
1.地區情況
某縣地處廣西中南部,距離最近的地級市大約50公里,面積約3835平方公里,全縣人口總數大約180萬。該縣整體耕地偏少,但人口多,常規的務農已經不能滿足居民的生活所需,再加上發達的境內交通,使得該縣近年來不斷地向外進行勞動力輸出。該縣目前有中職學校1所,在校生總數大約4000人。
2.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的主要是關于各科教師和部分學生對于“信息化教學設備是否完備”、“信息化教學理念是否掌握”、“是否在信息化教學中展開互動”、“對教學信息化的態度”問題的回答。本次研究共下發調查問卷400份,收回來的有效問卷400份,回收率為100%,有效率為100%。
3.調查數據
在“信息化教學設備是否完備”的100份教師調查問卷中,該縣中職有46.6%的教師選擇信息化教學設備不夠完備,有33.6%的教師較為完備,有14.7%的教師選擇非常完備,有3.4%的教師選擇設備十分落后。說明該縣的基礎教育設備還需要進行完善和更新,才能跟上當今教育教學日益發展的信息化步伐。
在“信息化教學理念是否掌握”的100份教師調查問卷中,有32.8%的教師選擇不太熟悉,有31.9%的教師選擇了不熟悉,有11.2%的教師選擇了十分了解,說明該縣的中職教師教學信息化整體水平還有待加強,需要適應當今信息化時代的技術要求。
在“是否在信息化教學中展開互動”的100份學生調查問卷中,有52.6%的學生認為教師在信息化教學的課堂上互動不多,有3.4%的學生認為教師完全沒有互動,有32.8%的學生認為教師的互動并沒有起到什么作用,有11.2%的學生認為教師能夠完全做到有效互動。這說明某縣的中職教師在信息化教學中做到有效互動的人數并不多。
在“對教學信息化的態度”的100份學生調查問卷中,有8.1%的學生精力不能長時間集中的,有13.6%的學生對學習內容不能夠形成有效的理解,有78.3%學生能夠在課上專心聽講。說明了大部分信息化教學能夠有效的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4.數據分析
(1)中職教學中信息化教學手段不當
中職教學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出相關行業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利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來培養和鞏固學生的相關課程操作技術能力以及與行業運作相關的知識,將學生鍛煉成熟練掌握技術的優秀人才,因為中職的各個專業都有著較強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利用信息技術幫助提高中職教學質量的情況并不少見,但教師往往都將其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并沒有將信息化教學理念應用到教學中,所使用的還是傳統教學的模式,只是單純的看重信息化教學的便利性。還有些教師對的信息化教學內容的選擇過于單一,導致學生很快就對信息技術教學模式產生了厭煩。這其中既有部分中職相關設備不完備的原因,也有教師的信息化教學知識比較匱乏的原因。這也可以說明部分農村中職教師在自身教學知識素養的培養上仍有待于提升,中職學校自身對于信息技術設備的建設亦須進一步加強。
(2)中職教學中信息化教學缺乏有效的互動
農村中職教學因為其自身特殊自身的特殊教學環境,所以應該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互。首先是農村中職學生自身的原因,農村中職學生的成長環境對其心理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成長環境不太好就很容易讓他們在學習生活中產生消極情緒和無助感,以至于產生自暴自棄的心態,尤其是對于職業教育這種需要長期積累的學科而言更是如此,一旦在學習中得不到正面回應,就會讓事態變得更加嚴重;其次是農村中職教育的教師情況,因為師資力量有限,所以農村中職教師整體呈老化現象,種種情況都導致這些信息化教學的交互情況嚴重滯后。
(3)中職教學中信息化教學活動成效低
有些中職學校業的教學課程受制于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無法適應企業對于崗位的需求。雖然大部分課程都已經完成教學信息化,但仍存在著教學效率偏低的現象,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首先是理論和實踐教學出現了脫離現象。部分學校受制于實踐場地和相關器材的限制,往往不能安排足夠的實踐課時,導致兩者的比例失調,進而造成了理論和實踐教學的脫離現象,使得學生無法完成職業技能的完善目標;其次是部分教師的教學水平問題。教師的教學水平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成果,但因為部分學校的教學力量所限,無法為教師提供提升自身實踐能力的機會,進而限制了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教學效果;第三是教材內容不能夠與時俱進。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帶動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也發生著足夠的變化,而農村生活因為與城市脫節的緣故,無法兼顧這些新工業、新模式、新技術和新設備,無法與市場需求的變化與時俱進;最后是學生自身的態度問題,部分學生對專業課程的定位模糊,導致其學習積極性不高,實訓態度敷衍,影響了整體的課堂氛圍。
三、促進農村中等職業學校教學信息化建設的措施和建議
1.加強互動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農村中職專業教學目前存在的另一個顯著的問題就是互動性不足,專業教學需要師生的情感交流,在傳統的課堂中這種交流以課堂提問、討論的形式得以實現,而在信息技術環境下,也需要師生之間的密切互動,不單單只是呈現視聽圖像、動畫,還應積極地實現信息技術手段與教師與學生的三方聯動,從而借助技術手段實現師生以及教學內容的密切交流。具體而言,增加信息技術環境下中職專業課堂教學的互動性,我們應該遵循以下原則:首先,具備實施網絡多媒體教學的環境;其次,將必要的教學內容用信息化手段進行處理,變為可信息化操作、又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再者,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完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他們更多地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自主地探索知識,實現對知識的重構。
2.提高效率
彌補信息技術環境下農村中職專業教學模式的不足,單靠一次兩次的實踐是不夠的,需要廣大教師積極地進行各種類型的教學實踐活動,從而從中發掘信息技術與中職專業教學的契合點。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專業教學活動都必須有信息技術的參與,而是要積極地開發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進行及教學模式與學習環境的創新,同時積極地開發更多有效的數字化資源,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此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中職學生的專業學習更多的是為了他們的職業生涯打下必要的基礎,培養的是他們的基礎素養,注重的是各類知識的應用性,因此更應該向“素質”培養的方向努力,為的是他們能夠獲得自主吸取、探索知識的能力,而不是要他們死記硬背,因此更應該注重教學的實踐性,從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3.搭建溝通平臺
想要解決目前農村中職專業教學模式中應用信息技術不當或者沒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環境優勢的問題,我們應積極、深入地進行問題探究,找到問題的根源,這樣才能逐步提高信息技術環境下中職專業教學模式的應用效率,推動各項專業教學活動的開展。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就是要中職專業教師首先發揮信息技術手段和信息技術平臺的“橋梁”作用,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搭建全新的教學平臺,不單只是以新穎、直觀為噱頭,更能夠使之與專業教學緊密結合,讓學生自由參與專業學習活動,從中有所收益。
四、總結
總而言之,農村中職學校教學信息化效率偏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師和學生的相關意識淡薄,再加上學校的改革力度不夠,使得教師對信息化教學概念陌生。另一方面是,部分學校沒有對設備做到普及,導致教師無法完善教學信息化建設。所以學校不僅需要開展相關培訓和相關技術的,更是需要教師、學校和政府三方聯動,構建一個科學完備的信息化教學體系,并及時進行改進,共同提高農村中職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盧利軍.基于中職機械基礎課程的信息化教學研究[J].職業,2018(32):102-103.
[2]田新芳,林雯.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研究現狀——基于十年CNKI相關論文的內容分析[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18,17(04):28-33.
[3]高德杰,徐乃香,張存憲.淺析中職涉農專業教師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的途徑——以濟寧市高級職業學校為例[J].職業,2018(19):60-61.
特別聲明:本文屬于課題研究論文,研究課題:2016年廣西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促進農村中等職業學校教學信息化的對策研究——以博白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為例”,課題編號:GXZZJG2016B086
(作者單位:博白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