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史是研究數學的起源、發展和規律的學科。它包括特殊背景下的數學觀、重要數學家的成就、重要數學概念的形成和發展、數學理論的演變以及重要數學方法的起源。數學歷史悠久,在發展過程中充滿了人類的創造力和理性智慧,積累了這門學科獨特的魅力。本文對我國高中文科學生的數學概念進行了調查研究,讓我及廣大文科生都明白了數學的重要性。
關鍵詞:高中文科生;數學觀;調查研究
數學有著這樣的描述 “思想的體操,智慧的火花”。在現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數學是比較落后的。它與計算機技術完美結合才能直接為社會創造了價值,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公民的基本素質。數學在人類理性思維的形成過程中發揮著獨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門學科,大多數學生從小學到高中都特別喜歡它,并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并不是每個人都是成功的,許多優秀的中小學生在進入高中時就愛上了數學。想學數學,但數學成績不高,最怕見到高中數學老師。從而對數學產生恐懼,久而久之就放棄了“數學”,這種現象應該引起高度重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多種,這方面的反射簡要地討論了學生的學習狀態如下:面對許多成功的學生在初中已成為失敗者在高中,作者進行了一項研究,調查他們的學習狀態,這表明,成績下降的主要原因如下:
1.被動學習.
進入高中后,很多同學,像中學時期一樣,有很強的依賴心理,總是隨老師的慣性,不掌握學習的主動性。按部就班沒有一點行為上的計劃,等待上課,課前沒有準備,老師就不會理解課上的內容,都在課堂上忙著記筆記,沒有聽到“門口”。沒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內容。
2.學不得法.
老師通常會把知識講得清清楚楚,概念分析得明明白白,難點重點解析,突出思維方法。可一些學生不能集中精力聽課,這一點沒聽到或聽并不完整,筆記大,問題多,課后不及時整理、總結及發現知識之間的關系,只是趕作業,什么話題,有點知識概念、原理、公式和定理,機械模仿,記憶。也有一些晚上加班,白天無精打采,或者上課不聽講,他自己有一套,結果是白白浪費力氣,學習總是沒有效果。
3.不重視基礎.
有的人會覺得自己表面的東西已經學得很好了,所以就不會去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的學習方法,常常會做一道算術題,而不是認真寫微積分,對問題是很感興趣,喜歡表現出自己的“水平”,談到數學總是滔滔不絕。一旦遇到正規的家庭作業或考試就沒轍了,往往會因為計算錯誤而“卡殼”。
4.進一步學習條件不具備.
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相比,對知識和能力的深度和廣度要求是一個質的飛躍。這一要求必須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為跨入學習階段做準備,高中數學基本是高難度、新方法和分析能力的要求。如二次函數在閉區間的最值問題,功能域,最小多項式的應用根據參數方程實根分布和變形和靈活使用三角形的公式,形成空間的概念,排列組合應用題和實際問題,客觀的分化,一些內容和高初中教材內容不脫節,如果不采取補救措施,缺少調查和補救,分化是必然的。
教學反思:溫故知新學數學
“溫故而知新”這是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倡導的一種學習方法。但是對于今天我們的數學學習,還是大有裨益的。該如何從過去學習呢?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學會對比
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我們應該復習相關的舊知識,關注它們之間的差異和聯系,尤其是差異,因為正是這種差異標志著學習是“新”知識。
(2)學會總結歸納
在學習過程中,及時的總結和歸納可以幫助我們更系統的掌握知識,提高我們的能力。經常進行歸納總結,也有助于我們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規律。
(3)學會推廣演變
一方面,隨著學習的深入,我們會遇到很多舊知識無法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對原有知識的提升。另一方面,很多新問題,包括高考問題,競賽問題,經常由課本例題、習題進行推廣。因此,學習運用舊知識,促進,進化,對于我們學習新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4)防止因"舊”擾"新”
“舊”與“新”的干擾是造成錯誤和學習困難的重要原因。因此,當我們學習的時候,不僅要注意鞏固舊的知識,還要學習新知識,更要防止“老”干擾“新”,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總之,通過復習舊的東西來學習新東西不僅有助于我們學習,還可以提升我們的學習效率。既有利于我們掌握數學知識,還提高我們的反應能力。
結論:
學習數學重在思考,數學的最高境界是舉一反三。把運用到同種方法的不同的題對比,總結出它們的異同點,經過思考之后自然會對它產生非同一般的理解。我們要做到今日事今日畢,不要把今天的疑惑留到明天。我們還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勤奮的學習態度,科學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我們的主體作用,不僅學會,而且會學,只有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參考文獻
[1] 裴昌根;宋美臻;劉喬卉;郭元芳.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基于重慶市的調查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17年03期
[2] 左浩德;裴昌根.數學教師專業素養的概念構建及測評[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4期
[3] 沈祥華.數學課堂中的情感培養[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5年22期
作者簡介:宋晨昊(2002.7),男,漢,安徽合肥,高中二年級,合肥皖智中學,高二年級1702班
(作者單位:合肥皖智中學170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