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飛 楊玥
摘要:本文從全球化對鄉村建設沖擊的大背景入手,通過對當下國內鄉村建造現狀的分類梳理,結合對地域性相關理論的闡述和思考,提出把握地域內涵的三個層面:此時、此地、此情,同時加以實例分析適宜性技術的運用策略,提出了要找尋全球化和地域性直接的平衡點,即立足現實,才是解決當下鄉村地域建造的良策,才能達到普適性、多樣性和可持續性的目標。
關鍵詞:地域性;鄉村建造;地域內涵層面;適宜技術
1.地域意識的覺醒和現狀
近些年來,國內關于保護傳統文化、傳承地域文脈的相關理論和實踐層出不窮,對于當下鄉村建造的研究和探索也在逐步進行。但是實踐的效果卻大多不盡如人意,對于我國當下鄉村建造,我們常常看到以下幾種狀況:
一是歷史碎片的拼貼復制。這些年我國各地興建仿古建筑,通過從傳統建筑語匯中抽取元素復制移植,在最短時間內花最小的代價裝扮成“傳統”的樣子來發展旅游業,供大眾消費,比如馬頭墻、飛翹檐角、大屋頂的濫用,變成了建筑的“假古董”。
二是照搬照套的批量建設。為追求經濟利益節約成本,以政府為主導的城鄉建設大范圍大規模的進行工業化生產,建造出千篇一律的建筑產品;此外,當一個地區出現優秀的建設案例后,周邊的鄉鎮便爭相模仿,不顧自己所在的地域環境和實際情況,甚至是處于不同環境和傳統的地區也不假思索的照搬照套,造成了“千村一面”的窘境。
三是建筑師個人風格的試驗田。鄉村不同于城市,設計所受到限制和制約較少,規模也相對較小,給了建筑師更多發揮的空間。但有時,這種對于鄉村的選擇過于理想化,回避現實中的復雜環境,需要特定條件才能實現。王澍在富陽文村的民居設計中,也是以保護傳統為出發點,但實際的結果更多的可能是他個人風格的再現。對于我國鄉村建造來說,建設規模龐大,涉及范圍廣泛,個人風格并不一定具有普適性。
從我國鄉村建設現狀來看,多是打著地域主義的旗號,喊著保護傳統的口號,戴著繼承文脈的帽子進行建設,卻往往忽視了當下的建造技術、當地的資源環境現狀和人們的生活方式,這樣的“地域”只能稱得上是一種“偽地域”。
2.地域內涵的把握和策略
2.1地域內涵的三個層面
地域建筑不是傳統建筑的光大與復興,傳統建筑亦沒有必要現代起來,去干預現代的建筑實踐。將這兩種不同的價值體系混為一談只能是既斷送了地域建筑的內涵,又扭曲了傳統建筑的原則。我們不妨將“re-gion-alism”(地域主義)拆開,去除中間部分后,就變成了“Realism”,即現實主義。今天的地域建筑一定是置于當下的體系中的,而置于時間、空間和精神層面的現實,即是此時、此地、此情。
2.1.1時間層面——此時
在時間層面上的現實,就是當下。歷史,是一個個當下累積疊加出來的結果。對于傳統,是當時那個時代生活結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機械地復制這些傳統形式,也許從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懷舊的情懷,但是沒有了曾經生活的支撐,這些形式也將變得空洞。地域性并不是傳統建筑所特有的,當代建筑同樣可以擁有地域特色。正如芒福德所著:“我們的任務不是效仿過去,而是理解過去,這樣我們才能以同樣的具有創造性的精神,來面對我們當前時代的新的機遇。” 未來,是在不斷變化和難以捉摸的。對于將來尤未可知,更是難以去把握,我們所能夠做的也就是展望與預測。因此,唯有“現在”,是我們真真切切正在經歷著的現實,唯有“當下”,是我們可以去把握的。對于我國鄉村而言,是量大面廣的建設營造,因此要充分考慮到當下的建造技術與經濟條件,利用全球化帶來的先進方法,選擇技術條件成熟、經濟利用高效、具有普適性的營建方式。
2.1.2空間層面——此地
在空間層面上的現實,就是當地。不同的地理位置有著不同的自然條件,順應自然的限定,是地域建筑千姿百態的形態之源,也是一切營建活動的出發點。“因地制宜”,從當下和本地所具有的資源和建造條件出發去考慮設計,對地域氣候、環境資源、地形地貌等要素的體現與利用,便是對“此地”最好的詮釋,也是對場所的積極回應。我國幅員遼闊、地理范圍廣,鄉村也處于多種多樣的地質、氣候和自然資源條件下,呈現出不同的地域風貌。因此扎根于“此地”,才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呈現出多樣性的根本方式。
2.1.3精神層面——此情
在精神層面上的現實,就是人,此時此地的人。此情,即空間模式要與當地居民的生計方式、居住行為、民俗習慣等相適應,真實的反映出地區文化生活,體現特定住區的人們在共同生活和體驗中對地區自然環境、生活方式等因素達成的群體共有的價值特征。地區傳統不是固有的死物,而是動態的,是與時代和民族的前進同步的。在傳統的發展過程中,必須不斷有活的載體,與新的肌體結合,與當下生活產生聯系,才能繼續成為新的傳統,擁有可持續性的生命力。
2.2適宜技術策略
全球化的干涉無孔不入,地域特征如何在夾縫中掙扎并得以延續,除了要置于此時此地此情外,還應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采用適宜的建造技術。所謂“適宜”,并不是采取單純的現代化高技術或低技術手段,而是多層次技術的綜合運用,應該結合具體的地域資源及經濟環境,以最小的支持力來滿足舒適要求,是對投入產出與綜合效益比較的結果,也可稱為“混合式技術”。對于鄉村建造來說,并不需要為了滿足地域性的需求而固守過去的傳統建造方式和材料,把握住根植于當下這一原則,全球化為我們帶來的先進技術也就并不是一種“拋棄傳統”的阻礙,相反地,它為我們提供了更多樣性的選擇,也是我們為了順應時代發展和現實需要而做出的適宜選擇。
3.結語
全球化與地域性直接其實并沒有存在根本上的對立,批判的地域主義也不應作為一種抵抗全球化的工具。我們應該找尋出全球化與地域性之間的平衡點,而這個平衡點就在于將全球化看作是地域的背景,不再忽視它們之間的接觸和交流,置于此時、此地、此情的現實需求來指導建造行為。
對于鄉村建筑創作,要立足于當時當地的環境狀況以及使用者的生活方式,積極應對現實,創造性地將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轉化為設計的依據和資源,探尋一條符合生態原則,適合地區長遠發展,具有普適性、多樣性和可持續性的適宜途徑。
參考文獻
[1]盧永毅.關于批判的地域主義.建筑理論的多維視野[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2]亞歷山大·楚尼斯,利亞納·勒菲弗爾.批判性地域主義——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王丙辰譯[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3]肯尼斯·弗蘭姆普敦.現代建筑:一部批判的歷史,張欽楠譯[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4]五十嵐太郎.關于現代建筑的十六章,劉峰,劉金曉譯[M].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5]劉易斯·芒福德,劉易斯·芒福德著作精粹,宋俊嶺,宋一然譯[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6]趙健.地域性與當代性[M].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7]劉曉平.跨文化建筑語境中的建筑思維[M].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1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2.安徽建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