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棟昇
摘要:刑事和解制度是伴隨著刑事訴訟理論發展而新產生的一種制度,在此之前,刑事和解制度一直處于理論研究和司法實踐層面,各地司法機關針對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對刑事和解制度進行了豐富的實踐。本文從刑事和解制度的含義入手,分析我國刑事和解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完善的對策。
關鍵詞:刑事和解;賠償;被害人;加害人
2012年《刑事訴訟法》根據理論研究成果和司法實踐狀況對此項制度進行了全新的構建,該法第277條明確規定,對于下列公訴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誠悔罪,通過向被害人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方式獲得被害人諒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和解:一是因民間糾紛引起,涉嫌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規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的刑罰的;二是除瀆職犯罪以外的可能判處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過失犯罪案件。據此可以看出,我國《刑事訴訟法》明確界定了刑事和解制度的適用范圍。刑事和解制度僅僅適用于犯罪情節輕微,量刑較輕的刑事案件;在適用案件的類型上,僅僅適用于侵犯個人法益的刑事案件,侵犯國家法益和社會法益的刑事案件不得通過刑事和解制度協商解決。因此刑事和解制度中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 我國刑事和解制度在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1.1 刑事和解制度下產生的“花錢買刑”問題
刑事和解協議是加害人和被害人在協商的基礎之上達成的,由加害人對被害人因自己的犯罪行為造成的損害進行物質上的賠償,通過此種方式取得被害人的諒解,從而可以在量刑上獲得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處理結果,這實質上是一個“錢刑交易”的過程,在這種交易過程中量刑的輕重就會取決于加害人的物質基礎,如果處理不當就會造成富人“花錢買刑”的問題。
1.2 刑事和解制度引起的注重協議結果而忽視協議過程的問題
在刑事和解的過程中,加害人的目標是期望通過自己對被害人賠償,獲得被害人的諒解,從而能夠在量刑上獲得從輕處理。而被害人追求的目標則是獲得加害人大額的物質賠償來彌補自己受到的損害。這就導致了刑事和解雙方注重刑事和解的結果,都努力追求自己企求達到的目標,從而忽視了達成和解的過程。在和解過程中,加害方可能通過脅迫、金錢引誘等方式迫使被害方達成和解,從而使被害人的利益進一步受到損害;而被害方可能以加害方的犯罪行為為要挾,要求加害人予以巨額的賠償,刑事和解制度可能淪為被害人勒索財物的手段。總之,無論是加害人誘使和解,還是被害人敲詐勒索,這些都是和刑事和解制度創建的目的相違背的,有損和解制度的權威性和合法性。
1.3 刑事和解的監督機制不完善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278條的規定,雙方當事人和解的,由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檢察院應當聽取當事人和其他有關人員的意見,對和解的自愿性、合法性進行審查,并主持制作和解協議書 。這一規定指出了刑事和解必須要在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的監督主持之下進行,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和解雙方的自由處分權進行了限制,保證了刑事和解制度的合法有效。但是我國法律并沒有規定公檢法三機關之間的相互監督措施,對于司法機關在處理案件過程中,為了節約司法成本,提高案件辦理效率,違背法律規定對刑事案件促成和解現象,難以進行有效的遏制。
2 完善我國刑事和解制度的具體建議
2.1 完善立法
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是立法、執法和司法同時推進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始終應堅持立法先行,立法是法律運行的核心環節,法律制定是法治建設的基礎。雖然當前我國的《刑事訴訟法》探索性的確立了刑事和解制度,使我國刑事和解有法可依,但是法律規定過于粗陋,對一些細節性內容尚未具體規定,而且沒有出臺相關配套性制度的規定,因此,導致該制度在司法實踐過程因欠缺可操作性而出現許多問題,影響了制度預設功能的實現。對此,必須進一步進行改革完善。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完善我國的刑事和解制度。
2.2 進一步細化適用情形和適用階段,明確公檢法三機關的權力分工
依據當前的立法狀況,如果符合刑事和解的條件,可以在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三機關的主持下進行刑事和解,但是具體由哪一個辦案機關開始,何時開始,我國法律并未明確制定詳細的規定,以至于在實踐中辦案人員在處理案件時缺少一桿秤。所以有必要詳細規定我國刑事和解制度的啟動,進一步明晰公檢法三機關的權力分工,以便正確貫徹實施該項制度。
2.3 制定刑事和解的賠償標準
實踐中,“漫天要價”已經成為刑事和解制度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產生此種問題的原因很多,但是其制度根源在于當前我國尚未建立刑事和解的具體賠償標準。要從根本上消除“漫天要價”這一問題,就必須從制度構建上予以著手。筆者認為,應該綜合考察“漫天要價”產生的原因,結合各地各類人群的經濟狀況,以案件類型為分類依據,按類別制定賠償標準,以杜絕“漫天要價”的痼疾。
2.4 加強制度建設,建立以被害人為救濟對象的國家救濟制度
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人民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金錢萬能觀念也侵蝕著人心,“有錢能使鬼推磨”,經濟上富足的人在觸犯刑法之后,在毫無反省愧疚的情況下,以巨額的賠償款額為誘餌,誘使被害人同意和解,乞求被害人原諒,以獲得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與此相反,經濟狀況困難的加害人則由于無法承受賠償款額而不能和被害人達成和解協議,無法獲得量刑上的從寬處理。看似形式上公平的刑事和解制度因為加害人經濟狀況的差異而造成實質上的不公平,這不符合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要求。因此,國家有必要建立一種針對被害人的國家補償救濟制度,當加害人因為經濟窘迫、無法對被害人賠償而無法達成刑事和解協議時,國家可以提供支援,對被害人遭受的損失進行相應的物質補償,解決被害人經濟困難,促進當事人雙方達成和解協議,打破因加害人經濟狀況不同而造成刑事和解制度適用的迥異,實現法律適用上的公平。
2.5 加強對刑事和解案件的監督
我國《刑事訴訟法》為了對傳統的刑事訴訟制度進行補充和完善,特意創設了刑事和解制度。自愿合意原則是刑事和解制度的靈魂,在解決輕微刑事案件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有利于實現解決糾紛的目標。但是刑事和解制度并非完全由當事人雙方自愿協商處理,必須要由司法機關主持和監督。在刑事和解協議達成的過程中,承辦案件的司法機關必須恪盡職守,嚴格審查刑事和解的雙方當事人是否自愿和解,對和解過程中出現的欺詐脅迫行為及時予以制止,嚴防對被害人再一次造成傷害。在實施刑事和解制度的過程中,人民檢察院是該項制度運行的核心,檢察機關必須充分發揮其法律監督職能,對公安機關和人民法院在執行刑事和解法律規定過程中出現的違法行為,應及時提出糾正意見 。
2.6 進行法制宣傳教育,糾正“花錢買刑”的錯誤認識
在司法實踐中,由于刑事和解制度本身有“花錢買刑”的嫌疑和廣大人民群眾對刑事和解制度認識上的偏差,人們往往把刑事和解制度和“花錢買刑”聯系起來,錯誤地認為刑事責任可以用金錢予以買賣。鑒于此,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大力宣傳刑事和解制度的法律知識和立法精神,更新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讓人民群眾對刑事和解制度有清醒而正確的認識,促進刑事和解制度的健康運行。
3 總結
刑事和解制度是我國刑事訴訟制度順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是我國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集中體現,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其建立和完善對推進我國司法改革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的刑事和解制度發展尚有許多不足,其原因復雜多樣。但是我們不能操之過急,必須循序漸進,因地制宜,立足實踐,從立法完善和制度建設等方面不斷完善我國的刑事和解制度,掃清一切障礙,讓刑事和解制度健康發展,推動我國刑事訴訟制度的成熟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秦宗文.刑事和解制度的實踐困境與破解之道[J].四川大學學報,2015(03).
[2] 李素媛.淺議我國刑事和解制度[].教育發展縱橫,2016(04).
[3] 嚴 征.試論新刑事訴訟法背景下刑事和解制度[J].法制與社會,2015(02).
[4] 郭凱偉.新刑訴法視域下的刑事和解制度探析[J].法制與社會,2016(03).
[5] 盧莎莎.論刑事和解制度的完善[J].政府與法治,2015(01).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