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范

近日,00后復旦新生曾健宇向父母“借錢”上大學一事,引發輿論熱議。點贊者不少,反對者有之。我認為此“斷奶”之舉對于生長在蜜罐中的孩子大有必要,可以培養他們自立自主能力,更好為青春護航。
寓言《虎皮鸚鵡之死》給大家的啟示是深刻的。父母可以養你小,但不可能養你老。考上大學了,這是你走上社會的一個過渡階段,需要盡早學會自立、自理。再說父母有撫養子女到十八周歲的法定義務,但沒有必須供成年子女上大學的硬性規定。曾健宇的父親跟他說,“你18歲以后的錢都是向我借的,以后都要還的。”合理合情合法合規,這種決絕“逼”孩子一把的做法,不是殘忍,恰恰是明智的,是為了孩子的將來謀劃而為之的。00后的曾健宇同學向父母“借錢”上大學,體現的就是這種彌足珍貴挑戰自我的無畏精神。
也有人擔心此舉會影響孩子學業進步,可能因小失大。其實,學習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到了大學,學生不光要學習知識,還要學習合作、理財、為人處世的道理。社會是一個大課堂,靠兼職或其他途徑解決生活費和學雜費問題,只是面對社會的一個選項。只要恰如其分處理好時間分配,不僅不會影響學業,相反能促進綜合素質的提高,提高學業水平。“慣子如殺子”,通過父母與子女訂立“借還”契約,及時“斷奶”,可以說是父母在孩子走向社會、過渡到成年時的有力一推,避免孩子早早成為“巨嬰”。
古語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也就是說愛孩子就得為孩子的終生負責,就要給孩子及早“斷奶”,就要放手卻不放任。
放手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空間。孩子的成長空間不止是教室、培訓班,還有大自然、社會舞臺,更有“詩意和遠方”。習慣于做孩子的保護傘,讓孩子失去了獨立自主的空間,也失去了學習獨立生存的機會。
放手給孩子創造磨練的機會。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了“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過分溺愛,處處包辦,孩子們漸漸習慣了依賴他人,錯失成長的機會。
放手給孩子更多生存的能力。家長大膽放手,不嬌生慣養,獨立做事,不當“拐杖”當“向導”,幫助孩子強化自我意識,激發孩子的主觀能動性。
放手給孩子增添成長的動力。信心是前行的風帆。家長大膽放手,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就讓他自己做;孩子只要愿意做,我們就鼓勵他,使他獨立去做,做中取勝不斷獲得自信;引導孩子嘗試各種體驗,幫助孩子盡量取得成功,從而自信滿滿。
“不經歷成長,就永遠無法長大;不長大,就永遠別想做長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