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若琦

王微并非美女,但憑借清秀的長相以及各方面的優(yōu)秀,她也深得父母以及周圍人的喜愛。也正因此,王微從小便習慣了被關注,她也特別享受且經(jīng)常有意識地去博取這種關注。看似王微是在獲取所有人的關注,但實際上,她更在乎如何吸引異性的注意。王微不明白自己為何這么想取悅異性,更讓她不知所措的是,她已經(jīng)把握不好與異性相處的度了,就算是看不上眼的異性,她也會不自覺地做出反應。而這樣的舉動則讓不少人對她產(chǎn)生了誤解。
我覺得我真是瘋了。我現(xiàn)在的情況是,只要是有人的地方,不管什么場合、什么環(huán)境、什么關系,我就會想吸引異性的注意。不知道是我的女性荷爾蒙在作祟,還是心理扭曲什么的,總之我就是無法控制自己。
其實,我打小就特別在意周圍人的關注。這么說吧,我并不是那種美女型的女生,但好在我生得清秀,沒長著一張討人厭的臉,叉加上我的乖巧,我的學習成績以及待人處事都是比較優(yōu)秀的,所以我也算是大家嘴里所說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有了這個美譽之后,我便生活在了一個被關注的環(huán)境中'漸漸地我習慣了這種被關注。
我的性格有點矛盾,有時自戀,有時自卑,但我覺得還是偏男性化的。小時候,我就特別愿意跟男生玩,還剪過男生的短發(fā)。那時候,感覺內(nèi)心有種似懂非懂的感覺:我要不惜一切代價跟這些男生在一起。現(xiàn)在想來,這個就是最初想去吸引異性注意的萌芽吧。雖然從小到大,我一直試圖讓周圍的人關注我,但大一些我才明白,事實上,我更在意的是異性的注意。還有,我比較討厭我在父母跟周圍人面前的樣子,有時候跟他們說的話、做的事都不是出自我本意,跟我心里想的完全相反,但我不得不去這么做,感覺已經(jīng)做了這么多年了,習慣了。真實的我只有自己知道。
吸引異性的注意,我通常是做一些自以為討人喜歡的動作。有時,會引起他們的注意,可這個時候我就會覺得很不自然,但表面上還得硬裝出一副冷漠的表情。_旦被異性注意到了,我的腦子里就開始瞎想,不知道該說什么、做什么,手往哪放,保持什么樣的姿勢。他們注意我了,我反而什么都做不好,集中不了精神。他們不注意我了,我反而很想讓他們注意我。以前,我只是想去吸引我比較有好感的異性,上學的時候,因為我的成績都不錯,也有不少男生表示欣賞我,可這樣的男生,我反而看不上,我就想引起那些高冷、特別有挑戰(zhàn)性男生的注意,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優(yōu)越感作祟。
但是現(xiàn)在,我感覺自己有點亂了,好像把握不好跟異性相處的度了。有時候明明不是那種看得上的異性,也想用眼裉肢體動作什么的博取他的好感,覺得好玩過后又有一種深深的罪惡感,特別討厭自己這樣沒下限。而且我發(fā)現(xiàn)自己越來越敏感,如果有異性多看我一眼,我就會多想,然后會影響正常的工作、生活。我好煩自己,可控制不住。幫幫我。
自小有“別人家孩子”優(yōu)越感的王微自然獲得很多關注,這種關注讓她具有價值感,或者說她的自我價值感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之上。為獲得贊賞,她的外在行為需要迎合他人,包括父母和周圍人,哪怕她并不情愿,也會繼續(xù)做下去,以至于她慢慢喪失了內(nèi)在自我。她的內(nèi)在空虛,無法形成自我認同,所以她需要不斷地去尋求他人的關注,以填補內(nèi)在的空虛。
隨著她的性心理發(fā)展,吸引異性成了主要的外在行為和自我評價標準,她外在的優(yōu)越感構成自戀的部分。但空虛的內(nèi)在,使她否認自己的價值感,更無法相信異性是真的被她吸引,她害怕、回避。外在的自戀和內(nèi)在的自卑,正好體現(xiàn)在她對異性的矛盾心理,渴望被關注又害怕被關注。
一天中的大多數(shù)時間,我們都在被動地思考。許多人可能有過類似這樣的經(jīng)歷:你想要去另一個地方拿個東西,你走出現(xiàn)在的房間,走到走廊,走進另一個房間,然后,你的大腦一片空白。我們的大多數(shù)行為,都是身體自動做出的,就好像是身體的“自動駕駛模式”。我們很少留意到,我們都是自動地完成一個個的任務。
很多時候,各種思維從我們的大腦產(chǎn)生,各種情緒流露出來,我們都是無意識地做出反應。王微把握不好與異性相處的模式,她會不自覺地做出反應,這樣的“自動駕駛”狀態(tài)使她陷入困擾,難以控制,無法選擇。王微一直在追求,追求關注,追求異性的注意,追求優(yōu)越感,現(xiàn)在又追求正常感。而所有的追求,都使她忘記了她的本真。她無法融入現(xiàn)實,無法承認自己的原貌,無法開放地對待自己的情緒。
王微在求索中掙扎,也在改變中掙扎,然而越是掙扎,越是無法擺脫惱人的情緒。相反,我們推薦王微接受她的情緒和她的想法,不需要刻意地改變。去感受自己的情緒,傾聽自己的想法,承認自己的情緒和想法,不需要去批判它們。接納自己,忠于自己,從而更好地關照自己。建議王微接受心理咨詢,讓她逐漸看到自己對異性的矛盾心理源于自己內(nèi)在的空虛,以及建立在他人關注和評價之上的價值感。通過咨詢師的干預,讓她逐漸充實自己的內(nèi)在部分,認同自我,不需要再一味尋求異性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