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張 潔,王文穎,李 英,王 丹*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52)
膽管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手術是臨床針對該病采取的主要方法,但因疾病及患者心理因素影響, 術后患者極易發生免疫抑制和蛋白質代謝紊亂情況,因此影響患者術后康復效果。所以加強對膽管癌患者術后早期營養護理,對確保患者術后康復效果起著重要意義。為此,本次研究詳細評價了術后早期營養護理對膽管癌患者術后營養及胃腸功能的影響效果,詳情如下。
現將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膽管癌患者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觀察組患者中有男16例,女14例,年齡45-65歲,中位年齡(55.0±3.3)歲;對照組患者中有男17例,女13例,年齡45-66歲,中位年齡(55.5±3.4)歲。兩組一般數據差異較小(P>0.05)。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術后給予患者常規健康教育及用藥飲食指導,做好日常病房衛生及護理工作;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添加早期營養護理。①首先患者清醒后及時給予健康宣教,將早期營養支持的重要性詳細告知患者, 并將早期營養支持整套流程進行講解,使患者做好心理準備,從而提高患者依從性及康復信心。②患者清醒后首先給予適量飲水,并通過營養管給予患者溫度為40℃及100ml濃度15%的大黃水劑,在20分鐘后患者若未發生誤吸及嗆咳現象,可選擇早期飲食,每次進食前將患者床頭抬高15°左右,體位調整為側臥位,護理人員將同上述濃度及溫度相同的大黃水劑用勺子經口喂入, 在10分鐘后患者若未出現不適癥狀,便給予口服5%氯化鈉葡萄糖注射液。術后1天經營養管給予患者5%安素液,溫度控制在40℃,以每小時60ml滴速。術后第3天適當給予患者進食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低鈉及低脂食物,以每小時30ml左右速度進食, 每天進食量不可超過500ml,之后根據患者腸道功能恢復情況逐漸將飲食調整為半流質飲食,然后改為普通飲食。再改為普通飲食的過程中,要注重患者的營養均衡,以易消化及少食多餐為主,忌動物內臟、油膩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維生素高的水果蔬菜,通過良好飲食促進患者身體恢復速度[1]。
記錄對比兩組患者術后(術后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首次排便)等腸道功能恢復時間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并采用生化分析儀對兩組患者術后7天血漿總蛋白、血漿白蛋白及淋巴細胞等營養指標經檢測對比。
觀察組患者術后營養及胃腸功能等各項指標與對照組患者數據相比均存在明顯優勢,兩組數據結果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營養及胃腸功能各項指標對比詳情(n=30,x±s)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僅為3.3%,而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達到了20.0%,兩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見表2。
手術是臨床針對膽管癌患者采取的重要治療手段,通過手術可幫助患者延長生命期。但在術后由于患者心理狀態較差,加之受到手術和疾病影響,致使患者極易出現腸胃功能紊亂,從而降低患者機體免疫能力,最終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效果[2]。而飲食是維持人體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質,對提高機體免疫力及促進組織修復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近年相關研究針對膽管癌患者術后采取了早期營養護理,在護理過程中首先通過給予患者針對性的健康宣教,增強患者對早期營養護理重要性的認知度,從而提高患者護理依從性。并在患者清醒后及時給予分階段地科學合理的營養支持,從而確保了患者術后身體營養需求,減少免疫抑制和蛋白質代謝紊亂的發生, 并能促進患者術后切口愈合。而且早期給予患者纖維素,可刺激患者腸道蠕動,激活腸道內分泌系統,促進胃液、膽汁和胰液的分泌,最終確保了患者的身體營養均衡,使患者的腸道功能得到盡快恢復[3]。
這在本次分析結果中也已表明,與采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數據相比,應用早期營養護理后的觀察組患者術后營養及胃腸功能均得到良好恢復,且發生的并發癥較少。
綜上所述,術后早期營養護理對確保膽管癌患者術后營養、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及減少并發癥發生起著重要性作用。

表2 兩組計數資料對比詳情(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