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美巖
(山東省青島即墨區田橫中心衛生院,山東 青島 266200)
產婦經過長時間分娩疼痛,機體消耗較大,同時易出現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不利于產婦產后身心恢復,同時影響產后母乳分泌,延長母乳喂養時間[1],因此在產婦產后給予積極引導與護理配合尤為重要。我院近年來在60名產婦產后實施個性化護理干預,結果顯示產婦產后母乳喂養、生活質量均得到明顯提高,現將具體報告如下。
選取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120名產婦作為研究對象,無精神病史、產后嚴重并發癥等。按照隨機分組原則將其分為觀察組(n=60)與參考組(n=60)。觀察組:年齡21-37歲,平均(29.68±2.05)歲;分娩方式:陰道分娩44例,剖宮產16例。參考組:年齡20-37歲,平均(29.53±2.11)歲;分娩方式:陰道分娩40例,剖宮產20例。兩組產婦臨床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考組接受常規常規護理,觀察組接受產后個體化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自然分娩完成后30min內,醫護人員將新生兒裸體放置于產婦胸口,引導新生兒吸吮乳頭,30min/次;剖宮產產婦,護理人員指導新生兒與產婦面部接觸,護送二人回病房。(2)母嬰同室,告知產婦新生兒想吃就吃,不用顧忌是否有奶水等,通過新生兒吸吮加速母乳分泌。醫護人員指導產婦選擇舒適、省力的喂奶方式,喂奶過程中,盡量腹貼腹,胸貼胸,幫助新生兒有節奏的吞咽及吸吮。(3)心理護理。產婦經過系列疼痛且新生兒出生后,社會角色發生轉變,極易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不利于母乳分泌,因此產婦分娩后,醫護人員可與其充分溝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狀態,對于負性情緒嚴重者,適當增加巡視頻率,鼓勵、關心產婦,可通過表揚新生兒外貌、產婦等方式愉悅產婦;家屬情緒狀態可間接影響產婦產后情緒,因此告知家屬在產婦分娩后要多關愛產婦,避免將重心都放在新生兒上,使產婦出現被失落感。(4)產后,聯合營養保健科為產婦制定個體化、營養、清淡的飲食,均勻膳食,補充產婦所需營養素;告知產婦保證充足睡眠。
(1)觀察兩組首次喂奶時間、母乳喂養率;(2)WHOQOL-100評分評價產婦產后生活質量[2],包括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獨立性領域、社會關系領域、環境領域、精神支柱/宗教及個人信仰6個領域24個方面,每個方面分數值1-5分,滿分120分,分數越高則生活質量越低。
觀察組產后首次喂奶時間為(4.06±0.52)h,參考組產后首次喂奶時間為(6.18±0.71)h,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院前母乳喂養率為91.67%(55/60),參考組出院前母乳喂養率為66.67%(40/60),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獨立性領域、社會關系領域、環境領域、精神支柱領域以及總分明顯低于參考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WHOQOL-100評分比較(x±s,分)
產后母乳喂養為人性的本能,研究證實母乳喂養有助于提升新生兒智力、增強其免疫力,能夠減少嬰兒猝死癥的發生,且有助于減少罹患過敏性疾病、兒童期肥胖。產后盡早母乳喂養,有助于刺激宮縮,使產婦盡早接受角色轉換,體驗到為母的樂趣,有助于預防產后抑郁癥。在新生兒吸吮乳頭時,下丘腦可接受到乳頭信號,釋放垂體催乳激素,從而刺激乳汁大量分泌,因此對于早期無母乳分泌產婦,需鼓勵其多讓新生兒吸吮,避免由于怕疼、自卑等而停止母乳。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產婦產后首次喂奶時間、母乳喂養率明顯優于參考組(P<0.05),顯示個體化護理有助于提高母乳質量。觀察組產后生活質量評分顯著低于參考組(P<0.05),分析與成功母乳喂養、母嬰距離貼近有關,能夠使產婦保持愉悅的心情,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總之,產后個性化護理干預有助于推廣母乳喂養,提高母乳喂養及產婦產后生活質量,具有顯著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