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明英
(貴州省凱里市第一人民醫院,貴州 凱里 556000)
子宮切除術是治療子宮病變的常用治療方法,可有效減輕病痛,保障患者生命健康。但是子宮作為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接受子宮切除術治療后,導致患者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壓力,極易出現不良情緒,對患者術后恢復及生活質量均會造成不利影響,所以對子宮切除術患者術后施以合理護理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研究將綜合護理應用于子宮切除術患者術后護理中,并分析其在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方面的作用。
在2014年5月-2017年6月期間于我院接受子宮切術治療的患者中選擇86例作為研究對象,并依據臨床護理方案差異分為45例觀察組與41例參照組。參照組患者年齡42-70歲,平均(60.5±2.85)歲,其中子宮肌瘤22例,子宮腺肌瘤14例,子宮脫垂5例。觀察組患者年齡42-70歲,平均(59.5±1.8)歲,其中子宮肌瘤24例,子宮腺肌瘤14例,子宮脫垂7例。兩組各項基礎資料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參照組:術后基礎護理,嚴密監測患者病情,常規用藥、飲食指導、并發癥預防調節室內處于適宜的溫度、濕度,定期消毒,保證環境的舒適度。觀察組:(1)術后認知干預:由護理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為患者及其配偶開展個性化的健康教育,詳細向患者講解女性生殖系統,讓其了解子宮切除不會對性生活及女性性征造成影響。并講解不良情況產生的危害,遵醫囑用藥的重要性。(2)心理支持:護理人員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了解患者存在不良情緒狀態的原因,以積極和藹的態度解答患者疑問,給予鼓勵和支持;向患者家屬講解患者不良情緒的危害,叮囑其加強對患者的關心,并指導其掌握心理支持的方法與技巧以及不良情緒的應對方法。請接受子宮切除術治療并康復的患者傳授親身體會,分享心得,幫助其樹立康復信心。(3)康復訓練:指導患者進行盆底肌康復訓練,先講解開展盆底肌訓練的作用,提高患者的配合度與依從性,訓練方法為收縮、放松肛門,每次肛門收縮堅持10s以上,收縮-放松30次為一組,每天3-5組。(4)出院指導及院后隨訪:向患者講解家庭護理的重點注意事項,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并發放印有科室聯系方式的名片,方便患者咨詢;在患者出院一個月內每周進行一次電話隨訪,了解患者恢復情況,解答患者疑問。
記錄對比兩組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術后生活質量。利用SDS、SAS評分量表對評價心理狀態,SAS評分分界值為50分,SDS評分分界值為53分,超過評分分界值則表明存在焦慮、抑郁狀態,且癥狀程度隨著評分降低而減輕;利用SF-36量表從情緒、角色、認識、社會以及軀體等5個功能領域評價患者生活質量,各領域總分均為100分,分數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1]。
觀察組護理后SDS、SAS評分與參照組相比顯著要低,且兩組間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所示。

表1 護理前后SDS、SAS評分(分)
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遠優于參照組,兩組各項評分差異比較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護理后生活質量情況(分)
子宮切除術對子宮病變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可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但是子宮作為女性特有的生殖器官,接受子宮切除術治療后,會使患者的生理、心理均造成嚴重影響,使患者表現出強烈的心理應激及不良情緒,對患者術后恢復以及生活質量均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2]。所以對子宮切除術患者的臨床護理不僅需要重視患者生理上的健康,還需要重視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而綜合護理是能夠依據患者可能潛在的護理問題為依據,制定前瞻性的臨床護理方案,有效明確的護理重點,為護理工作提供指導的同時,也有利于為患者提供科學、規范的護理服務,進一步提高護理質量和護理效果[3]。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術后的SDS及SAS評分均低于參照組,生活質量遠高于參照組,說明綜合護理可有效調節子宮切除術患者的心理狀態,改善不良情緒,提高其生活質量。主要是因為患者術后極易出現生理與心理應激,而在開展綜合護理后,加強對患者的認知干預,讓患者能夠對子宮切除形成正確認識,通過講解生理健康知識,糾正患者的錯誤觀念,以正確的態度面對自身疾病;通過加強醫護人員、患者家屬等多系統心理支持,讓患者感受到關心和鼓勵,為患者創建積極的康復環境,緩解患者不良情緒及心理壓力,同時指導患者良好的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強調不良情緒的負面作用,更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樹立良好的康復信心[4]。通過開展康復訓練,更利于增強患者盆底肌功能,改善陰道周圍肌肉張力,更利于患者恢復;同時為患者提供專業的出院指導,強化家庭護理重點,增加出院隨訪,使患者出院后也可得到專業性指導,對促進患者恢復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對子宮切除術患者術后開展綜合護理,更利于調節患者心理狀態,促進患者生活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