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利,張瑞玲
(山西省呂梁市人民醫(yī)院,山西 呂梁 033000)
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指深靜脈腔內血液的異常凝血,導致靜脈回流受阻和全身主干靜脈的發(fā)生,尤其是在下肢[1],臨床表現(xiàn)為腫脹、下肢疼痛感、淺靜脈刺激感等癥狀。DVT是缺血性腦卒中病人常見的嚴重并發(fā)癥,對病人身體健康造成極大影響,采取行之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黃靜學者調查結果顯示,護士提供科學、合理的DVT評估、護理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通過循證的集束化護理干預提前預防或減少DVT的發(fā)生,現(xiàn)報道如下。
采用便利取樣法,選2016年1月~2017年12月入住某院神經(jīng)內科的偏癱腦梗死病人82例,對照組:男20例,女21例,年齡40~88歲,平均年齡(70.89±8.97)歲,住院時間14~20天,平均(16.45±1.41)天,并發(fā)癥:高血壓31例,糖尿病10例;觀察組:男19例,女22例,年齡43~86歲,平均年齡(70.92±9.02)歲,住院時間14~21天,平均(16.41±1.38)天,并發(fā)癥:高血壓34例,糖尿病7例。比較兩組病人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1 對照組病人給予常規(guī)的基礎護理,向腦卒中病人介紹發(fā)生DVT的相關預防知識要點,嚴密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引導病人低鹽低脂飲食,協(xié)助病人擺放良肢位,觀察病人下肢腫脹情況,并詢問病人是否有觸痛感。觀察足部背部搏動情況,并指導病人進行下肢肢體功能鍛煉。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分組護理。(1)負責護士對病人深靜脈的仔細評估血栓形成風險評估表,使責任護士了解、掌掌握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警惕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發(fā)生。(2)引導病人的功能狀態(tài),協(xié)助病人仰臥位,鼓勵和督促病人在床上進行背屈、外翻和內傾,bid,20 min/次。(3)病人的下肢抬高在心臟上方約30厘米處,幫助病人每2小時定期翻身一次,引導病人及其家屬同時按摩下肢及關節(jié),促進下肢靜脈回流,堅持每天下肢肌肉按摩,從遠端按摩至近端按摩,4~6次/日,15~20 min/次。(4)避免在下肢靜脈同一血管處重復穿刺,增加血栓形成的機率。(5)有條件者,足底靜脈泵、抗血栓壓力帶、靜脈壓力裝置、彈性泵等,促進血液回流,但要注意嚴禁嚴重心力衰竭、嚴重肺水腫以及已經(jīng)發(fā)生深靜脈血栓形成等病人。
1.2.3 評價指標
1.2.3.1 DVT診斷標準參照“深靜脈血栓形成診斷和治療指南”(第2版)[2]。
1.2.3.2 ADL評定[3]項目主要包括排尿、廁所、飲食、運動、步行、穿衣、飲食等。上班樓、洗澡等項目,滿分100分,分數(shù)大于60分是正常的,分數(shù)越高,日常生活質量就越高。
采用 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病人臥床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比較

表2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ADL評分比較
DVT是腦卒中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長期臥床極易引發(fā)下肢深靜脈血栓臨床癥狀,增加了治療難度,延長了住院時間,影響了病人的預后。鄭景杰等學者認為DVT的形成可以提高缺血性腦卒中病人的肢體傷殘率。本研究著重探討集群護理病人的治療、護理、技能等措施,有對病人實施個體化干預,使病人得到更好的護理。因此,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病人臥床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DVT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有1例發(fā)生DVT,可能與老年病人有關,其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肢體得不到適宜的護理與治療,促使凝血因子活性增高,最終發(fā)展為血液淤滯形成DVT。
研究發(fā)現(xiàn)[4],早期下肢肢體功能鍛煉可有助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提高病人生活質量。本研究(表2)與相關研究一致,集束化護理實施一系列的有效的、可行的、全程的護理,恢復病人損傷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重組正確的運動模式,確保病人正常運動模塊的形成,從而降低病人的致殘率,提高了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
綜上所述,集束化護理是一系列有循證基礎的、相互關聯(lián)的干預措施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護理措施。護士盡早地進行護理干預,能有效地預防DVT的發(fā)生,病人盡早下床活動,縮短住院時間,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從而提高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