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圓圓
(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省中醫院 腫瘤二科,安徽 合肥 230031)
腫瘤是由于諸多致癌因子共同作用導致機體局部組織與細胞異常增生而產生的新生物,現階段,化療是治療腫瘤疾病的常用手段,主要通過化學藥物殺死腫瘤細胞,或對腫瘤細胞生長、繁殖起到抑制作用,但同時化療可將正常細胞殺死,降低機體免疫力,從而導致化療期間出現胃腸道反應,增加治療難度,因此有效的護理干預對化療治療具有意義重大[1-2]。本研究對化療期間腫瘤患者實施中醫護理干預,旨在探討對患者胃腸道反應、負性情緒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39例腫瘤患者作為對照組,男23例,女16例;年齡49-76歲,平均(62.57±3.29)歲。選擇2017年4月-2018年4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39例腫瘤患者作為觀察組,男21例,女18例;年齡48-77歲,平均(62.42±3.40)歲。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書。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講述化療藥物的作用、用后不良反應及治療效果,耐心解答患者問題,給予心理疏導。觀察組采取中醫護理干預,具體內容為:①穴位按摩配合艾灸:以拇指指腹按壓內關、合谷,點揉、點按交替進行,以酸、脹、麻為度,5-10min/次,每次在化療前30min進行;以艾條炙灸足三里、中脘,以局部溫熱、無灼痛感為宜,每處炙灸5-7min,2次/d,6d為一個療程。②耳穴壓豆:主穴選取神門、食道、胃穴、小腸穴,便秘者配穴取直腸穴,腹瀉者配穴取大腸穴,消毒穴位皮靴,取王不留行籽粘貼于相應耳穴,指導患者自行按壓,4-6次/d,每個穴位持續按壓20-30s,間隔2分鐘,重復按壓3-5次,以酸麻、熱感、微疼為度,3d后換對側耳按壓,兩耳交替按壓至一個化療療程結束。③飲食護理:以黃芪、黨參、當歸、花生、大棗等藥膳食用,多食菌類增強免疫力,生姜可止嘔,山楂、肉丁、黃芪、陳皮、山藥、蘿卜可開胃健脾。
①比較兩組化療期間胃腸道反應情況,可分為4個等級,無:無惡心嘔吐癥狀;輕度:輕微惡心嘔吐;中度:輕微惡心、嘔吐、食欲不振;重度:每天惡心嘔吐≥3次,嚴重食欲不振。②比較兩組負性情緒評分,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與抑郁自評量表(SDS)[3]分別評估干預前與干預7d后患者負性情緒,評分范圍0-100分,焦慮、抑郁情緒隨評分升高而加重。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以“n(%)”表示計數資料,等級資料予以秩和檢驗;以“±s”表示計量資料,非獨立樣本t檢驗用于組間比較,配對樣本t檢驗用于組內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化療期間胃腸道反應較觀察組嚴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化療期間胃腸道反應對比n(%)
對照組干預后SAS、SDS評分均較觀察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負性情緒評分對比(x±s,分)
腫瘤患者采取化療治療可延長其生存期,改善生活質量,但化療所產生的副作用較大,盲目化療可促使病情急劇惡化,降低生活質量,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為保證患者安全渡過化療期,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必須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4]。
傳統中醫認為,穴位按摩可刺激局部組織,疏通經絡,具有強身健體、防病治病的作用,按摩合谷穴具有行血、理氣、和胃通腑、調氣的作用;內關穴貫穿上、中、下三焦,通過按壓能夠促進三焦氣機暢通,降胃氣,對惡心、嘔吐等癥狀具有良好療效;艾灸利用艾葉的藥性與燃燒時的熱性滲透至經絡,于中脘穴懸灸可溫補脾胃,控制或緩解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足三里主治脾胃,通過熏炙艾條能夠調和氣血、降逆止嘔;飲食護理運用“藥食同源”的觀點,指導患者健康飲食,有助于促進損傷細胞修復,改善胃腸道不適癥狀[5]。人體耳廓上存在諸多穴位,對應著機體各部位,通過刺激神門、食道、胃穴、小腸穴等穴位,可起到降逆止吐、理氣寬中等作用,緩解胃腸道反應,提高化療治療效果[6]。本研究結果中,對照組化療期間胃腸道反應較觀察組嚴重,且干預后SAS、SDS評分較觀察組高,表明中醫護理干預可緩解腫瘤患者化療期間胃腸道反應,緩解其負性情緒,提高治療信心與依從性,促進治療效果提升。
綜上所述,中醫護理干預腫瘤化療患者可減輕胃腸道反應,消除焦慮與抑郁情緒,有利于促進化療的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