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玥
(太倉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 蘇州 215400)
腦出血指的是由于患者腦實質血管破裂導致腦內出血。常見病因包括嗜血桿菌感染、微動脈瘤、長期吸煙飲酒、高血壓合并動脈硬化等。臨床數據顯示[ ],患者急性期病死率達30%-40,如不采取及時有效措施,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當前,程序化護理對腦出血患者臨床護理效果良好,其應用范圍較為廣泛。為進一步探析程序化護理在腦出血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本文選取我院在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期間收治的68例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具體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我院在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期間收治的68例腦出血患者,本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此次研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各為34例,對照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齡47-80歲,平均(65.11±5.08)歲;觀察組: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齡46-79歲,平均(63.29±4.14)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經腦CT檢查確診為腦出血。患者認知正常,意識清醒。排除心、腦、腎臟等重要器官嚴重病變患者。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包括入院時的宣傳教育、環境護理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程序化護理。(1)建立護理小組。由科室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專職護士、責任護士等擔任小組成員,組建程序化護理小組。了解患者病癥相關知識,定期開展護理知識講座,通過實施系統培訓,進行官方考核,合格后護理人員才可投入護理工作,提供護理服務。(2)開展病情評估。護理人員應以積極熱情的態度接待入院患者,拉近醫患距離,消除患者陌生恐懼感,了解患者心理動態,收集患者個人臨床資料。根據患者當前狀態對患者病情評估后形成書面報告,保證評估報告的科學性、準確性。(3)制定護理計劃。研究文獻資料,結合實際工作經驗,視患者個人情況,制定全面化、個性化、人性化的護理計劃,指導患者家屬協助護理人員共同監督計劃執行,保障計劃完成率。(4)具體護理措施。病情護理:患者發病時,護理人員給予冰敷、吸氧等處理措施,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將危急患者及時送入ICU搶救,觀察患者呼吸狀態,若發現患者鼾聲大作、呼吸困難等,立即給予氣管切開、氣管插管,避免意外情況發生。藥物護理:告知患者藥物名稱、劑量、治療效果、注意事項以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等,指導患者定時定量用藥,監測患者不良反應,如有意外及時通知醫師。飲食護理:實施人性化護理干預,遵循以流食為主的進食原則,對無法進食的患者通過鼻飼管進食方法,補充營養物質,提高治療效果。日常護理:根據患者鼻咽部分泌物量及粘稠度進行衛生護理,調整氣道濕化量;使用諾氟沙星滴眼液加強患者眼睛清潔度,保持每6h1次;同時注意定時清潔患者口腔、手足、生殖器等身體部位,降低感染性并發癥發生幾率。康復訓練:根據患者恢復狀況,制定運動量適宜的康復訓練方案,每日定時堅持運動,逐漸緩慢增加運動時間和運動強度。患者應注意量力而行,避免操之過急造成不良后果。
日常生活能力通過Fugl-Meyer評分法評價,護理滿意率通過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評價:滿意:80-100分;基本滿意:60-79分;不滿意:0-59分[2]。
干預前,兩組患者比較,P>0.05,無明顯差異;干預后,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顯著。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s),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s),分]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日常生活能力 日常生活能力對照組 34 35.87±12.09 55.34±16.32觀察組 34 34.68±12.45 70.01±20.63 t值 0.214 9.527 P值 >0.05 <0.05
對照組護理滿意率明顯低于觀察組,P<0.05,差異顯著。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滿意率比較(n,%)
腦出血患者臨床主要表現為偏癱失語、惡心嘔吐、嗜睡昏迷、頭痛頭暈等。腦出血患者采用程序化護理進行康復治療,可通過規范患者護理方案,改善護理程序,提高護理質量,幫助患者早日康復[3]。
本研究中,對照組護理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55.34±16.32)分明顯低于觀察組(70.01±20.63)分,兩組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滿意率97.1%,對照組滿意率85.3%,這與陳若揚的研究中,干預組滿意率97.3%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程序化護理在腦出血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良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