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蓮
(泰州第二人民醫院,江蘇 泰州 225500)
顱內動脈瘤的病因機制是顱內動脈壁出現囊性膨出,導致蛛網膜下腔處出血,患者伴隨劇烈的頭痛,甚至可能引起意識障礙以及神經功能障礙等。臨床中以介入栓塞術治療取得了良好的療效,該治療方案的創傷性小,患者術后恢復較快,因此得以廣泛應用[1]。雖然該治療方案為微創治療,但是患者術后仍易出現一系列并發癥而影響術后恢復,為了提升治療效果,本文將探討早期護理干預對于該類患者并發癥的影響作用。
將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診治的行顱內動脈瘤栓塞術患者共計84例為研究樣本,利用隨機抽樣原則將患者進行平均分組,各組均42例,分別定義為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男23例,女19例;患者年齡42~76歲,平均年齡(61.4±0.3)歲。對照組:男21例,女11例;患者年齡40~77歲,平均年齡(62.3±0.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線性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實施分組比較。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包括遵醫囑用藥指導、飲食護理等;觀察組患者在該護理基礎上實施早期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率及護理滿意度。
本次研究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用卡方檢驗,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率為9.52%,對照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率為23.81%,具體比較結果見表1。兩組資料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n(%)]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7.62%,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73.81%,具體比較結果見表2。兩組資料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心理干預應作為患者術前早期護理的干預重點。患者術前產生的焦慮和恐懼等心理會降低患者痛閾,術中及術后產生的不良心理反應將影響術后的預后。腦動脈瘤患者由于起病急,短時間內出現功能障礙,因此焦慮、擔憂等心理問題比較嚴重。因此護理人員需耐心的向患者講解該疾病的治療過程及手術治愈情況,增強患者的信心。同時要積極的與患者溝通交流,給予患者安慰及鼓勵,幫助患者盡早擺脫不良情緒的影響[2]。
術前向患者及其家屬要做好關于介入治療的宣教工作,講解關于顱內動脈瘤栓塞術治療的相關知識,使患者了解介入治療的方法、目的及意義等,并向患者說明該治療方案為微創治療,術中出血少、創傷小且術后的恢復快等。并耐心的解答患者的各類疑問,告知患者在術前及術中等注意事項。通過認知干預提高患者對疾病和治療方案的認知程度,從而更好地配合治療,提升患者依從性。
術前指導患者練習術后的臥床體位以及在床上的活動方法,并訓練患者在床上大小便的技巧等,通過術前早期干預消除患者的不適感。術后及早的拔掉導尿管,并鼓勵患者進行自行排尿,以降低發生尿路感染的風險。注意患者飲食的科學合理搭配,多以高蛋白和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多食用蔬菜及水果預防患者便秘。術后密切觀察患者春次部位的狀況,避免發生血腫及出血現象。遵醫囑給予患者藥物治療,避免發生栓塞等不良癥狀[3]。
綜上所述,針對顱內動脈瘤栓塞術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率,并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