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萌萌
(太倉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 蘇州 215400)
帕金森是一種臨床常見神經退行性疾病,調查顯示[ ],65歲以上高齡人群發病率可達2%。臨床表現為運動過緩、步態異常、精神障礙、睡眠障礙等。若不及時采取有效治療護理手段,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出現多種并發癥。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提高帕金森患者臨床護理水平,改善患者預后。為進一步探析對帕金森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的臨床護理效果,本文選取我院在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收治的88例帕金森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具體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我院在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收治的88例帕金森患者,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此次研究,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各為44例,對照組:男性28例,女性16例,年齡46-77歲,平均(62.81±10.05)歲;觀察組:男性31例,女性13例,年齡43-79歲,平均(63.09±10.12)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符合臨床帕金森診斷標準。排除腦炎、腦血管疾病患者。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包括患者入院時的宣傳教育、藥物指導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干預。(1)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以積極熱情的態度接待入院患者,拉近醫患距離,消除患者陌生恐懼感,了解患者心理動態,鼓勵患者參加集體娛樂活動,增加社會交往。護理人員需關注患者情緒變化,鼓勵患者及時抒發負面情緒,減少患者內心焦慮,增強治療信心,促進患者心態平衡。(2)環境護理。護理人員需嚴格監控病房溫度、濕度等環境指標,每天定時對晚期患者采取翻身、擦洗等清潔工作,避免褥瘡產生、皮膚感染等。(3)飲食護理。護理人員應準確掌握患者個人臨床資料,對患者身體狀態進行全面評估,指導患者多吃水果、蔬菜、高蛋白食物,補充營養成分,提高治療效果。(4)肢體訓練。根據患者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被動運動計劃,堅持鍛煉各肢體關節,協助患者緩慢練習走路等日常基礎動作,養成良好作息。叮囑患者時常活動指關節、腕關節,有效緩解手部震顫,護理人員定時按摩患者肌肉、關節,可促進機體血液循環,幫助患者肢體功能康復。(5)藥物護理。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觀察患者用藥后情況,告知患者藥物名稱、劑量、用藥注意事項等,準確掌握患者服用劑量,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通過Barthel指數進行評價,臨床護理有效率評價:臨床癥狀顯著改善,患者生活基本自理,視為顯效;臨床癥狀好轉,患者于家屬幫助下可自理,視為有效;未達到以上標準,視為無效[2]。
干預前,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P>0.05,無明顯差異;干預后,觀察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79.35±20.32)分顯著高于對照組(65.82±21.07)分,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 44 51.31±20.05 65.82±21.07觀察組 44 51.54±19.81 79.35±20.32 t值 0.217 10.538 P值 >0.05 <0.05
對照組臨床護理有效率70.5%顯著低于觀察組97.7%,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比較(n,%)
帕金森患者由于多巴胺分泌減少導致其產生靜止性震顫。該病癥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臨床判斷可能與遺傳因素、藥物因素、社會因素相關。當前臨床治療手段包括藥物治療和康復治療等。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患者焦慮,滿足患者不同需求,提高患者生活質量[3]。
本研究中,實施護理干預前,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無統計學意義;干預后,觀察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79.35±20.32)分,對照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65.82±21.07)分,這與顧春芳的研究中,干預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79.62±20.31)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的研究結果一致;觀察組臨床護理有效率97.7%顯著高于對照組70.5%,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對帕金森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的臨床護理效果良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