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玲妍,邵 焱
(上海市靜安區中心醫院,上海 20004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臨床治療中是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當本病患者處于急性發作期時,需要爭分奪秒的搶救生命,因此有效的護理在臨床治療中起到至關重要的因素[1],在臨床護理中常用護理方式為弱干預護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提高,患者對護理要求也隨之增多,現如今常規護理已經滿足不了現代患者的臨床護理需求,為此我院在本次調查中實施循證護理,并選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62例作為調查研究對象,詳述如下。
現隨機選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62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實驗組31和對照組31例,實驗組包含了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50-84歲,平均(67.5±1.3)歲,文化程度為:小學以下10例、小學7例、初中8例、高中4例、大學1例、大學以上1例,對照組包含了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51-83歲,平均(67.3±1.3)歲,文化程度為:小學以下9例、小學8例、初中7例、高中3例、大學2例、大學以上2例,對照組和實驗組患者一般資料如文化程度、性別、年齡等資料沒有明顯差異,不存在對比價值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患者弱干預護理,實驗組給予患者循證護理,護理方式如下:(1)建立循證小組,小組成員為護士長、責任護士、護士;(2)明確循證問題:慢性阻塞性肺病屬于呼吸系統疾病,本病為進展性疾病,患者肺部長時間的受到異物刺激,嚴重的損害患者支氣管黏膜,導致患者肺功能降低,因此如何幫助患者進行肺功能康復是護理重點;根據有關資料證實,本病患者出現營養不良現象例數,竟高達71%,因此如何提高患者營養情況是護理重點;(3)根據問題進行護理,肺功能康復護理為: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加強呼吸功能指導,護理人員應正確的示范腹式呼吸、縮唇呼吸訓練,并指導患者進行訓練,每天5次、每次3-5min,與此同時護理人員在實施出院指導過程中,應加強吸功能訓練指導,并指導患者進行自主呼吸練習,并對患者實施運動宣教,提升患者自主運動意識,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有氧運動方案,如步行、太極拳等,提高患者肺活量;對患者實施合理飲食指導,由于本病患者長時間的通氣效果不佳,因此大多數患者存在低氧血癥現象,引起胃腸道淤血,降低患者消化功能,從而導致患者出現營養不良現象,患者長時間處于營養不良狀態會導致身體免疫力降低,因此對患者實施合理、有效的營養支持,并告知患者健康飲食的重要性,詢問患者飲食偏好,根據患者飲食偏好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并叮囑患者應戒酒、戒煙。
對比實驗組和對照組護理效果我院采用問卷調查,采取患者自評方式,總分值為100分,高于90分為非常滿意、高于70分為比較滿意、低于70分為不滿意。
本次研究涉及到的62例患者所有數據均行SPSS17.0軟件處理,而兩組之間的基本計量資料,如年齡等以±均差形式進行表述,以t進行檢驗;患者計數資料應%表示,以卡方進行檢驗,當對比兩組之間數據,結果以P<0.05差異表現時,說明具有統計學意義存在。
對照組護理滿意率低于實驗組,組間有明顯差異,經對比存在對比價值,具有臨床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實驗組和對照組護理滿意率對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臨床治療是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現如今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社會的發展,我國重工業企業得到飛速的提升,隨著重工業、排氣等污染源的增加,使我國綠化環境遭到破壞,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2]。當患者處于急性發作期時,需要爭分奪秒的搶救生命,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實施有效的護理方式,可改善預后。隨著社會的發展,患者護理需求的增多[3],在臨床護理中實施常規護理,已經滿足不了現代患者護理需求,為此我院采取了循證護理方式。循證護理屬于新型護理方式,這種護理方式是以常規護理為基礎完善而成的,這種護理在保留常規護理優勢的同時,改善了常規護理不足之處,在實施護理過程中,首先建立循證護理小組,將護理責任細化到個人;明確循證問題,由于本病患者病情危重,因此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實施病情評估,并明確護理問題;根據護理問題實施個體化護理,通過實施肺功能康復護理,可有效的提高患者肺功能,從而達到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的目的;通過實施合理飲食指導,根據患者飲食偏好,為患者制定個體化飲食方案,叮囑患者在日常飲食中應注意葷素搭配,可以多食用一些新鮮的瓜果蔬菜,提高身體免疫力,提高治療效果。在本次調查中發現,對照組護理滿意率低于實驗組,組間有明顯差異,經對比存在對比價值,具有臨床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急救護理中,可采取循證護理,護理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