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鳴
今年A股“暴雷”現象屢見不鮮,其中不乏一些原本業績較好、市場形象不錯被視為“白馬股”的公司。“白馬黑化”現象讓同樣是“白馬股”的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面對央視采訪時表示,“暴雷的不是真正的白馬股”,同時也公開宣示格力電器“100%”不會“暴雷”。作為一位公認的優秀企業家,董明珠的表態展現了對格力電器基本面的信心;但“暴雷不是真白馬”之說卻有一竿子打翻一條船之嫌,值得商榷。筆者認為,“暴雷”與否不能作為判斷“真假白馬”的唯一標準,對于一些“白馬股”在發展道路上遇到的短期挫折,需要分門別類看待,不宜隨意扣上“假白馬股”的帽子。
細數A股的“暴雷”事件,可以分為以下幾類:“業績雷”,因為業績增速不如預期或大幅下滑甚至虧損;“經營雷”,控股股東出問題或大額債務無法償還等;“造假雷”,原本業績造假被曝光之后,白馬被發現原來是“白骨精”,從績優股變為垃圾股。這三類“雷”,雖然都會造成股價大跌,對投資者造成損失,但成因不同,對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影響也完全不同。
三類“雷”當中影響最惡劣的莫過于“造假雷”,20世紀的銀廣夏、藍田股份的“造假雷”至今仍讓許多老股民印象深刻,這種“雷”對股價的殺傷力最大,也完全符合董明珠所說的“暴雷不是真白馬”的觀點。近期一些白馬股的“暴雷”大多是屬于“業績雷”,如東阿阿膠、涪陵榨菜等,都是業績不如預期導致股價大跌。這其中,可能有行業整體的因素,公司產品或經營模式面臨瓶頸,也可能是市場之前預期過高,導致炒高的股價無法獲得相應的業績支持。但只要公司沒有涉及造假,業績的一時波動也未必能夠成為否定白馬股的理由,像去年10月貴州茅臺也一度因為三季報業績增速不如預期股價出現跌停,但隨著接下來業績恢復增長,導致“暴雷”的因素消失,又重新進入了上升趨勢并一度成為“千元股”。因此,一時的“業績雷”并不能簡單否定公司的基本面。而在“經營雷”中,雖然未必會對短期賬面利潤造成影響,但需要觀察經營層的情況,是否會對公司的長期經營造成影響?如果不影響的話,白馬股未來走出目前的陣痛,就是可預期的大概率事件。因此,“暴雷非真白馬”的結論失之簡單,“暴雷”之后白馬可能還是白馬。
上市公司的發展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刨除“造假雷”,另兩類雷幾乎是所有公司都很難完全避免的。就像貴州茅臺,上市將近20年股價表現搶眼,每年都有豐厚的分紅,但依然無法完全避免“暴雷”。而同樣上市以來表現良好的格力電器,也不能完全說就沒有“暴雷”,2015年年報就曾經出現營收和凈利潤下滑超過10%,但由于停牌而沒有反映在股價上;2018年4月26日,格力電器也因為“不分紅”而導致市場出現失望性賣壓,股價大跌近9%。當然,這兩次業績和股價的短期波動,目前為止并沒有影響格力電器的基本面,其對股東的現金回報也是相當豐厚的,這也在側面佐證了“暴雷”不能和“假白馬”畫上等號。
既然貴州茅臺、格力電器等市場公認的白馬股都會難免短期“暴雷”,那么其他公司想要完全“避雷”,難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對于業績波動引起的“暴雷”,投資者既要高度警惕、盡量從事前的蛛絲馬跡中預防避免,也要保持平常心看待,將“暴雷”視為股市的一種常態,不過多將倉位押注在單一股票上,而是通過分散、組合投資,來降低個別公司在特定階段“暴雷”對自身賬戶市值造成的沖擊。
雖然“暴雷”尤其是“業績雷”不可能100%完全杜絕,但如果能做到信息的真實、公開透明,則可以大大降低其破壞力。比如,上市公司對下一季業績的預告,要盡可能從客觀角度做出預判,而不是正式公布業績的時候突然“變臉”;分紅比例要穩定,讓股東形成確定性的預期;有關公司管理層情況的變動,也應當及時披露,盡可能讓所有投資者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在信息透明的情況下,二級市場才能根據公開信息給出最貼近當下市場的價格,最大限度減少股價的大起大落。
而另一方面,針對“造假雷”,則需要監管部門結合社會各界的力量,盡早排雷,并通過各種有效手段減少投資者的損失。近期有關科創板認定欺詐發行要在5個工作日內啟動購回就是很好的方式。讓造假者盡快曝光并最大限度賠償投資者損失,才能起到震懾作用,從源頭上減少“造假雷”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