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星星 傅文君 馬一聰 樓逸昊
摘 要:由于網絡的開放性于便捷性,人們可以更容易了解到各種關于慈善的信息,便捷的支付方式也大大增加了人們參與慈善的熱情。但是也正是由于網絡的過度開放以及大學生分辨能力的薄弱,慈善信息在網絡的傳播最后到達大學生群體的受眾時會出現許多信息盲區,阻礙大學生群體對于慈善的了解,破壞他們對于網絡慈善眾籌信息的信任。大學生作為未來慈善事業的主力軍,因此減少慈善信息傳播中的盲區,使大學生可以更好地參與網絡慈善成為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命題。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慈善;慈善眾籌;傳播機制
“網絡慈善”是受互聯網發展出現的慈善新業態。他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慈善理念深度融合,創造新的慈善發展業態。其分化出了兩種主要形式。一是以水滴籌為代表的對個人捐助;二是建立在第三方基礎上如慈善組織如紅十字會、愛德基金會等各類慈善基金會等或網絡平臺如網易、騰訊等捐贈平臺,并以其創意的形式博人眼球。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大眾傳播模式也在發生著些許的改變。比如在傳播渠道上的噪音會越來越大,在傳統媒體上的反饋信息與當今互聯網上海量的反饋信息不能同日而語。我們也將基于這個模式,以大學生作為調研主體,結合網絡慈善眾籌的主題,以施拉姆的大眾傳播模式作為分析的線索,并根據實際情況對這個模式進行修改和調整。
一、大學生參與網絡慈善眾籌的信息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一)編碼者編輯信息失真
在羅爾事件中,《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的文章刷爆朋友圈,號稱每轉發一次就有公司捐出一元錢給羅—笑。文章真誠感人,觸發了大家的同情心。在情感動員的作用下,羅爾獲得了僅兩個小時就籌集到了資金超過200萬元,這遠超羅一笑治療實際所需金額以及公眾期待值。有些求助者為了籌到更多的善款,會在求助時可以隱瞞部分信息。在羅爾事件中,由于羅爾沒有在文章中提及自己的財務情況已經有關治療的醫藥費的情況,因此在網友和醫院爆料后,羅爾無論如何解釋都處在被動地位。此外,還有人明明沒有困難,卻在網絡上發布虛假的求助信息以騙取網友的捐款。
(二)信道的維度較窄
目前大多數大學生都有網絡慈善眾籌的經歷(78.43%),但調查顯示大學生對網絡慈善整體信任度一般,且往往只通過水滴籌(85%),(水滴籌平臺的定位是免費大病籌款平臺)平臺獻愛心,這表明大學生通過網絡進行慈善傳播的形式還普遍停留于大病捐款上,即:大學生網絡慈善觸及的維度比較窄,而這和大學生及網絡慈善的渠道特點密切相關。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共情能力與同情心,個性單純,對網絡慈善眾籌的主觀信任度較高,缺乏較強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時,大學生群體幾乎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于是為規避風險,他們更偏向于相信“熟人”。調查顯示,在大學生采用的眾籌渠道中,通過朋友圈籌款的占比最高,為96.08%。
(三)譯碼環節的噪音大
關于網上曝光的詐捐事假,76.47%的同學會確認真實后再捐,11.76%的同學認為不會有影響,7.84%的同學會減少捐款全額、分散捐,3.92%的同學不會再捐。說明詐捐事件對慈善眾籌的影響較大,形成他們譯碼環節的噪音。影響大學生參與慈善眾籌的動機調查,出于同情心,承擔社會責任、實現自我價值,做好事,和熟人需要救助的動機較多;積善修福,平臺的權威和贏得好名聲對于大學生參與慈善眾籌的影響較小。說明大學生參與慈善眾籌的動機更加純粹,縱然大學生參與慈善事業的熱情和初衷值得贊揚,但是因為盲目熱情而遭受欺騙也可能成為他們譯碼時的噪音。
(四)反饋環節被忽視
在調查問卷中,僅有5.56%的同學會持續關注參與的網絡慈善眾籌的進度及資金流向,55.56%的同學只是偶爾關注,而38.89%的同學便不再關注資金的進度了。這說明多數大學生對于慈善眾籌的信息反饋并不重視,也沒有意識到反饋信息的重要性。這樣的網絡募捐未以捐贈者的需求為導向,也未以持續的長期性的用戶鏈接為目標,而是把網絡捐贈當作一次性行為。這很可能與捐款金額少有關,55%的同學會捐贈20元以下,35%的同學會捐贈21~50元,7.5%的同學會捐贈51~100元,2.5%的同學會捐贈100元以上。因為當代大學生經濟獨立的同學并不是多數,大部分同學的經濟來源還是父母給的生活費。
二、問題對策
(一)完善求助信息,確保信源的真實性
網絡慈善確實為身在困境中的人提供了一條解決問題的重要路徑。但是,一旦求助信息上網,求助者就應當做好接受公眾檢視的準備。為了防止因事實不清甚至虛假而遭到輿論的討伐,在網絡上發布求助信息時,要盡可能提供完整的信息(如病情危重程度、經濟情況等)告知公眾以獲得公眾的信任。
(二)信道應該強化把關人機制
網絡慈善平臺應當做好求助信息的把關人,加強信息審核,避免信息失真造成事實反轉;網絡慈善平臺應當提高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這對擴大大學生的慈善渠道,培養大學生的慈善意識是一道屏障,提供給大學生更多的做慈善、積極投身慈善的方式。基于目前我國大學生網絡慈善眾籌現狀,首先,最為關鍵的,眾籌平臺應該加強對受捐者資料的審核,確保資料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嚴格管理從項目設立、款項籌集到資金使用的整個眾籌流程,提高透明度。政府也應當制定清晰明確的法律法規,盡可能減少直至杜絕少數投機者在眾籌平臺發布虛假信息,利用社會的愛心斂財的現象,使有意愿參與網絡慈善眾籌幫助他人的大學生不會因為信任危機而放棄捐贈,使真正需要得到幫助的困難家庭能夠通過眾籌平臺獲得幫助,渡過難關。
(三)信宿自身應該要提高譯碼能力
對于大學生而言,要提高對信息的辨別能力,對于來自自媒體或者信息源未知的小道消息要持懷疑態度;要學會從多種渠道獲取信息,不輕信、不偏信;作為傳播者,大學生也應當不傳謠、不造謠。
(四)反饋環節的加強需要多方努力
首先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慈善觀念,增強反饋意識。了解到慈善不僅僅只是在捐助與收款的單向傳輸只有每個人重視反饋環節,扼殺慈善中的腐敗現象,慈善事業才可更加穩步向前發展。高校層面可以開設網絡慈善相關課程或講座,教授網絡慈善的相關知識與注意事項,以及在網絡慈善的鏈條下,各環節對于發展網絡慈善的重要性,特別是被大學生群體忽略的反饋環節。而第三方平臺利用互聯網技術,基于區塊鏈等技術,構建一個“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生慈善云平臺管理框架,增加反饋程序,充分發揮平臺優勢整合大學生資源,加強大學生慈善活動的后續反饋。在政府層面應該對大學生群體的網絡慈善活動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監督,制定相關的策略,改善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保證反饋情況的真實性,對虛假夸大的反饋進行嚴厲打擊,構建一個健康的網絡慈善環境。
三、總結
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力軍,既為當代社會的慈善事業注入了新鮮血液,也是未來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成員。要應對網絡慈善眾籌的信任危機,打破大學生本身的局限性,需要多方共同的努力。在信息的傳播上,從信息的編輯到傳播再到譯碼者的解釋,最后還需要一個反饋構成一個循環。確保信源的真實性,以及把關人和意見領袖的加入等環節對于大學生群體可以更好地參與到網絡慈善中提供新的動力。
參考文獻:
[1]李雪靜.眾籌融資模式的發展探析[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13(6):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