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提高科學學科的教學質量,必須首先解決“認識”問題。農村小學科學教學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一環,是適應農村經濟建設需要,培養農村科技后備人才的重要陣地。搞好科學教學,為農服務,關鍵是教師。要提高小學科學的教學質量,必須組建一支穩定、精干的專職教師隊伍。教學活動應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學生是主體,教師為主導。我們應該充分發揮生活環境的優勢,通過活生生的現實,走進大自然,學好“小自然”,建成教學基地,把課堂搬進大自然,實施就地取材的教學方式,實地考察,回到大自然中去。
關鍵詞:改變觀念;發揮優勢;探索創新
要提高科學學科的教學質量,必須首先解決“認識”問題。農村小學科學教學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一環,是適應農村經濟建設需要,培養農村科技后備人才的重要陣地。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不少農村學校視科學學科為“副課”,雖然課表上安排有科學課,但往往被語文、數學所擠占;有的到學期快結束時突擊上課,念念書,抄抄概念,背背知識點;有的干脆一節課也不上,更談不上引導學生去觀察、實驗、操作了。
搞好科學教學,為農服務,關鍵是教師。由于農村小學規模小,教師少,一般很少有專職教師。另外科學教材在編排體系上與其它學科不同,大多以實驗、思考等形式為主,既麻煩,又難教。再加上“副科”教師地位低、待遇低,沒人愿意任教。因此,科學課基本上為語、數教師兼任。他們把精力都用到語文或數學上去了。有的也有校領導或老弱病殘的教師體力差,精力差,效果自然差。這樣,科學課就自然落不到實處。要提高小學科學的教學質量,必須組建一支穩定、精干的專職教師隊伍,要重視提高他們的地位和待遇,定期進行專業培訓,經常開展教學研究活動;教研組堅持每學期有活動計劃,按時開展活動,每次活動有重點研究課題。
教學活動應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學生是主體,教師為主導。一堂好課,不應只是老師講得好,更應是學生學得好,要克服老師只管教,學生只管學的不良傾向。既要提倡教師的“紅燭精神”,更需要教師的“油燈精神”,即學生是燈是油,教師是燈芯。教師的智慧照亮學生,而學生又為教師提供知識動力。農村兒童自小受農村特有環境的教育,有著勤勞樸實的本質,在勞動過程中接觸了豐富的自然現象,對種植、飼養、土壤改良等有一定的見識和經驗,教師要充分相信和尊重他們,允許他們發表不同的意見,允許爭論,允許發表各自不同的意見,讓學生把生活中接觸到的撲朔迷離的現象記錄下來,成為教學中探究活動的素材,并且成為激發渴望釋疑意識的材料,從而達到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增進交流,不斷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
科學課離不開實驗,通過實驗,使某種現象再現。經過觀察,發現問題,經過探索,驗證結論,經過歸納,獲取知識。說實話,由于經費不足,我們的教學條件是差了一點。可是就小學科學課所研究的內容,學生所認識的對象,以及所使用的方法來看,即使一個再完備的實驗室也滿足不了要求。很顯然,老師沒有把學生納入到教學活動中,而是把學生排斥在教學活動之外。事實上,在整個過程中,無論是課前準備、課后實踐,還是課上探究,都離不開教師和學生。而教師只是引導者、參與者,決不是替代者,學生才是整個過程的活動者、探求者,也是教師決不能替代的。因此,教師必須讓學生參與課前準備,而且要加大學生參與的力度,使學生真正體驗研究問題、探究知識的全過程,千萬不要給學生“掐頭去尾”。
由于農村小學大多數器材不足和部分教師態度問題,使實驗課變成講授課,變成教師實驗課,變成學生模仿實驗課。一切都是現存的,學生沒有探索,沒有主見,更沒有創造,被教師牽著鼻子走,視課本為圣典,體現不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實驗成為一紙空文,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常言道:“百聞不如一見”,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須親口嘗一嘗。學生通過親手做實驗,親眼觀察,自己總結等活動,能投入全部精力,增加學習興趣,使所學的知識印象深刻,理解透徹,記得牢固。實驗中,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善于放手,不要怕失敗。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用探索的方法去認識自然,想辦法引導學生通過探索性實驗獲取知識,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他們暢所欲言,互相交流,互相啟發,互相補充。要克服重講解、輕實驗、輕探索,重結論、輕推理、輕過程的傾向。
雖然農村學校的條件以及實驗設備趕不上城市的學校,但農村生活豐富多彩,也有城區學校無法相比的優勢農村具有廣泛的種植、養殖業如:種植、飼養、生態、環境、土壤等等,我們應該充分發揮生活環境的優勢,通過活生生的現實,說明掌握科學知識是生活的必然。如何利用和發揮好這一優勢,關鍵是要加強第二課堂活動。要組織學生多看、多想、多說、多實踐,充分利用農村的山水田土,鳥獸蟲魚,花草樹木等客觀存在的自然教學資源,讓學生進行獨立的探索性的實踐活動。我在教《莖的作用》一課時,讓同學們走近大自然,實地考察,訪問果農,進行深入的調查,然后把調查結果在班上進行交流。回到大自然中去,學生的興趣非常濃厚,研究的結果也很有價值。同學們到了田間地頭,仔細觀察,親自實踐,向果農求教,通過此次學習,讓學生真正回到了大自然,既學到了知識,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科學課堂從教室走向大自然,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通過這些活生生的現實把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聯系起來,把自然現象與科學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生懷著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去孜孜不倦地學習、鉆研,從活動中去領略探索自然科學的奧秘。
走進大自然,學好“小自然”,建成教學基地,把課堂搬進大自然,使學生走近大自然,實施就地取材的教學方式,實地考察,回到大自然中去,教學中,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想、去做,凡是學生能理解的,教師不重復;凡是學生能動手的,教師不代替;凡是學生能掌握的,教師不暗示;課堂完不成的,允許課后繼續完成。經常舉行小發明、小創造、小種植、小養殖比賽活動,學生的興趣會非常的濃厚,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在實踐中積累知識,增長才干,在比賽中提高競爭意識和生存意識,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力,培養小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學生既可以從中充分領略創造的樂趣,同時也加深了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彼此間的協調、溝通和了解,形成比學、趕、幫、超的良好學習氣氛。通過實踐,使學生不斷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面。開展課外活動,學生能夠積極、主動、自覺地參與其中,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獲取新知識的積極性,同時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通過豐富的課外活動,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實事求是、一絲不茍的嚴謹科學態度,為今后的學習、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生物園地不僅是動植物的普通標本基地,更應是利用自然知識進行實踐和創造的場所,將農村實際和自然理論融會貫通,將教學實踐和研究融為一體。
陶行知說:“天天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人人是創造之人。”讓這句話深入孩子們的心田吧!打破他們頭腦中“唯書唯上”的舊觀念,事實告訴我們,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是一項光榮而任重道遠的任務,只要我們能堅持不懈地努力,我們一定能培養出有創造力的高素質人才。
作者簡介:
周娜 (1978—) 女 漢 本科 小學一級教師 小學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