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如靜
一、設計項目提出
1.研究背景
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是中國文化歷史上的一朵朵艷麗的奇葩。自古以來,我國內蒙古地區就繁衍生息著眾多民族,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滋生出許許多多優秀的民族文化。內蒙古地區幅員遼闊,物種豐富。在多元化的地形地貌這樣豐富的地理環境中,蒙古族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魅力。古樸原始的文化遺產,熱烈淳樸的風情以及意蘊深厚的民族特色藝術。隨著時間的流逝,種種主觀因素客觀因素導致現在內蒙古等少數民族面臨著很多保護和傳承的現實困難。越來越多主流文化的沖擊,導致部分優秀的內蒙古傳統文化再這樣的背景下有的出現了瀕?;默F象,很多技藝,語言,服飾被主流文化同化甚至瀕臨滅絕。
2.研究目的
隨著藝術的商品化在日益增長,以及越來越多新的繪畫材料和工具的出現,插畫的概念現在已經超出了傳統規定的范疇。插畫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大眾額生活中。所以更好的傳承內蒙古民族傳統藝術,將插畫與內蒙古文化相結合,將內蒙古文化更深刻的融入大眾的心里,更好的保護和發揚內蒙古傳統文化。讓我們從現代化的迷茫中抬起頭,還能看到曾經瑰麗的內蒙古特色文化,讓少數民族重新回歸中華主流文化當中。
3.研究意義
內蒙古傳統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沉淀的文化產物,不愿看到蒙古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在大眾視野中淡出。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都有義務對它的歷史文化加以保護和繼承,我們要持有愛的心態對待我們內蒙古特色傳統文化這難得的歷史遺物,愛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愛護中華文化,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希望通過我的設計能讓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歡上內蒙古的傳統文化。
二、設計目標
結合內蒙古特有的文化色彩以插畫形式展現
三、設計思路
從具有代表性的蒙古生活文化,物質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圖案入手,確定風格。體會圖中人物心理和情感經歷,從中提煉象征素材和氛圍基調。
四、設計方法
通過閱讀,查閱內蒙古題材的相關文獻以及圖書資料,從蒙古特產文化“賽馬”“射箭”“摔跤”“祭敖包”“篝火節”“安代舞”等,以及蒙古族的在春節中傳統生活作息,禮儀文化,飲食文化作為插畫的形式表現出來。
五、設計過程
以“篝火節”“祭敖包”“訪問親友”“好友聚會”“喪葬”“拜祭祖先”“圖騰文化”為插畫題材。
插圖中所表現精神文化
篝火晚會是草原人民一種傳統的歡慶形式。相傳在遠古時代,人們學會了鉆木取火之后,發現火不僅可以烤熟食物,還可以驅嚇野獸,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于是,對火產生了最初的崇敬之情。后來,人們外出打獵滿載而歸,互相慶祝獲得了豐厚的戰利品。在插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內蒙人在春節的傍晚,支起篝火,用火烤熟食物的過程中,互相拉手圍著火堆跳舞以表達自己喜悅愉快的心情
插圖中蒙古服飾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于鞍馬騎乘。因為蒙古族人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在插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具有蒙古族特色的蒙古袍,比如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
插圖中蒙古族建筑
內蒙古建筑是以蒙古包這一名稱聞名于世的一種建筑形式。蒙古包的包門開向東南,既可避開西伯利亞的強冷空氣,也沿襲著以日出方向為吉祥的古老傳統。春節中,所有人都走親訪友,約三五好友一起在家中喝酒唱歌,小孩在家中聽著長輩的教誨,在很多幅插畫中我們也可以看到蒙古包的身影。
插圖中圖騰紋樣
蒙古族的圖騰文化塑造了蒙古族人民特有的善良、勇敢、威武的這種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在蒙古族的生活狀況。而圖騰文化,在民風,民俗,建筑,繪畫,雕塑,音樂,舞蹈,工藝等很多方面都有體現。在插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春節中,蒙古族人會有祭祀祖先的儀式,所供奉的就是象征著祖先的圖騰,通過這種方式來祈求祖先保護族人的生活。
插圖中其他特色文化
在插圖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內蒙古人祭敖包的儀式。早先蒙古族以為天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源泉,特別加以崇拜。由于天地神沒有偶像,人們就堆敖包以象征,從而敖包就成了人們的崇拜物。人們通過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間風調雨順,牛羊興旺,國泰民安。祭敖包的時間不固定。蒙古族地區多在農歷五月十三日。祭祀時,先在敖包上插一樹枝或紙旗,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旗上寫經文。儀式大致有四種:血祭、酒祭、火祭、玉祭。血祭是把宰殺的牛、羊,供在敖包之前祭祀。以為牛、羊是天地所賜,只有用牛、羊祭祀才能報答天地之恩,酒祭是把鮮奶、奶油、奶酒灑在敖包上祭祀?;鸺朗窃诎桨盎\一堆火,將煮熟的牛、羊肉丸子、肉塊投入其中,人們向火叩拜。玉祭是古代人們以最心愛的玉器當供品祭祀。這些祭祀方式,都是表示對天地的虔誠,祈求天地給人們以平安和幸福。
蒙古族被喻為“馬背上的民族”,蒙古馬是吃苦耐勞、堅忍不拔、勇往直前、忠于職守、守望相助品質的代表,“蒙古馬精神”已經融入蒙古族族人民的血脈,成為草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插圖中,特意加入馬的元素,以弘揚蒙古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