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太陽黑子活動數據,計算太陽黑子的優勢周期,并將太陽黑子活動的每個周期按照正弦曲線分布平均,研究太陽黑子變化與地震的對應關系,從而分析其對江蘇及鄰區中強地震的影響。
關鍵詞:太陽黑子活動;江蘇及鄰區;地震
引言
太陽黑子活動是太陽內部活動強弱的一項指標,研究表明地震活動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地球內部和外部的因素[1]。若地球內部某個區域正在孕育一次中強地震,太陽黑子的某種變化可能會加速孕震過程。研究這一現象,探求規律性,對未來地震趨勢的判斷有一定的幫助。
1 太陽黑子活動與江蘇及鄰區地震關系分析
地球自轉在沒有外力作用下角動量守恒,地球內部和表面的任何物質運動都會引起地球速度的變化[2]。而太陽黑子對地震的調控作用就表現為影響地球自轉的速度,從而會觸發地震。本文研究的區域為江蘇及鄰區:N29°-37°,E115°-125°。
1.1 太陽黑子活動周期性分析
前人研究發現,太陽黑子最顯著的周期是11年左右,近1000年的平均值約為11.24年。本文選用1822年至2016年太陽黑子活動數據,在此期間太陽黑子活動周期可劃分為18個周期。
1.2 太陽黑子活動與江蘇及鄰區地震相關性分析
本文把太陽黑子活動的每個周期按照正弦曲線分布平均,劃分成低谷期、上升期、峰值期、下降期4個相位時段(表1)。
統計期內,江蘇及鄰區共發生68次M5級以上地震,其中低谷期占22%,上升期占9%,峰值期占37%,下降期占32.4%。從統計結果來看,太陽黑子峰值期-下降期中強地震發生概率較高,上升期發生概率最低,但有時也存在地震活動稍微出現滯后和超前的現象,分析認為無論太陽黑子在增強或者減弱過程均對研究區域中強地震活動有一定的影響作用。2008年太陽黑子活動進入第18活動周期,目前處于該周期的末端,相較于其它周期,本周期研究區域發生的地震震級、頻次均低于以往統計的平均水平,且2017年太陽黑子活動預測仍處于下降期,因此研究區內仍有發生中強地震的可能。
在太陽黑子的峰值時期,地震波能量釋放相對多一些。統計歷史震例發現1846-1851、1909-1912年、1926-1930年、1935-1940年為地震能量釋放相對顯著時期,這四個時期都對應了太陽黑子活動峰值期或者下降期。
2 結論與討論
通過分析1749年以來太陽黑子活動與江蘇及鄰區M5級以上地震的對應關系,得出以下結論:
(1)太陽黑子活動在增強或減弱過程中均對江蘇及鄰區中強地震活動水平有一定的影響。
(2)太陽黑子活動的峰值期-下降期更有利于江蘇及鄰區中強地震的發生。
(3)目前太陽黑子活動處于下降期,本地區未來仍存在發生中強地震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廖德春,廖新浩.第23周太陽黑子相對數峰值的統計預報[J].地震研究,2009,32(4):323—332.
[2]楊云,田韜,馮志生.太陽黑子活動及地球自轉對江蘇及鄰區地震的影響[J].華南地震,2011,31(1):92—96.
作者簡介:
周璇(1984-),女, 徐州市數字地震臺網中心,工程師,主要從事地震監測預報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