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菲
摘 要:隨著國家對于軍民融合的深度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在此歷史背景下,如何實現軍民的相互滲透、彼此轉化,實現資源共享、協調發展,成為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亟待研究的問題,本文以XX單位的軍民融合發展為例,來簡要闡述軍品融合的深度發展。
關鍵詞:軍民融合;軍轉民;民參軍;深度發展
一、軍民融合的含義
軍民融合是指軍工技術、科研生產能力和人員與民用領域相互滲透,彼此轉化、建設成果彼此共享,相互融合。本文主要講的是狹義的軍民融合。
二、科研院所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一)XX單位目前軍民融合發展的現狀
1.軍轉民
(1)軍轉民,利用航空技術自主研發民用產品
20世紀末期,XX單位充分利用航空發動機設計技術的優勢和強大的試驗、檢測能力,自主創新研發各種民用和工業用冷熱計量儀表及相關配套產品,產品類型有直讀式超聲波水表、遠傳式超聲波水表、IC卡水表、各種數據傳輸模塊、數據采集器、中繼集中器和計費管理軟件等。2000年以來,經過數個實際采暖季的安裝運行,熱量表在北京、陜西、河南、山東、新疆、山西等眾多城市均受到供熱主管部門和用戶的好評,各項指標和性能均達到國家標準,可滿足用戶的不同需求。
(2)利用航空技術和資源進行地面燃氣輪機的系列開發
經過近20年的研發,突破了多項關鍵技術,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已形成了小、中、大檔功率覆蓋的全譜系燃機的簡單循環和復雜循環(間冷)的全面發展。用于發電、管線增壓、應急電源、海上平臺、分布式供能、中低熱值市場、油田注水、熱電聯供機組等領域,用途十分廣泛。
2.民參軍
我所不僅在非航空領域運用先進航空技術,而且能充分發揮非航空領域的企業、高等院校等技術優勢,助力XX單位的開發研究工作,縮短研制周期,提高效率。
(1)借助高等院校的研究能力,提升XX的技術水平
據不完全統計,XX單位已與近50家國內知名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合作,簽署合同近500份,投入經費超過億元。高等院校在關鍵技術的突破上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給我所帶來前所未有的先進技術信息。
(2)發揮民企靈活機制和快速反應,保障技術研究的時效性
據不完全統計,XX單位已與近64家民營企業進行直接或間接合作,簽署合同近400份,投入經費超過億元。
通過合作,這些企業解決了關鍵零部件的生產,這些民企的介入,不僅打破了壟斷制造的格局,彌補了航空制造產能的不足,也帶來了新的理念和先進制造技術。
3.軍民資源共享
充分利用網絡信息平臺,尋找優勢企業的優質資源為我所用,目前已在網絡信息平臺上發布大型儀器共享資源十余項,重大試驗設施十余項。
(二)XX在軍民融合發展中的舉措
1.轉變理念。由懷疑到主動尋優,相信民企也能干成大事
某家民企與XX單位,雙方在沒有資料和相應產品借鑒的情況下,經過共同攻關,解難點、做方最終完成了產品的研發,擺脫了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通過產品攻關,轉變了對民營企業的懷疑看法。開始主動積極尋求優勢民企合作,也創新了設計制造協同模式。
2.逐步推廣。由封閉到包容,開放合作漸成規模
一些民企逐步掌握了航空發動機技術需求,有了研制相關產品的質量意識、他們又引進先進設備、新技術和高端人才,也有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手段與國際接軌。航空制造行業呈現出民營企業參研的開放狀態,容納了原材料、鍛鑄件、加工制造、特種工藝、組合裝配等各類供應商隊伍。
3.悉心培育。由單一專能到全方位配套,實現共贏
過近二十年合作,逐漸培育多家民企成為發動機研制的穩定供應商,而且他們自發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XX單位已與64家民營企事業或高等院校進行了直接或間接合作,其中長三角地區的民營企業就有200多份,占三分之一以上。
三、軍民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軍轉民存在的問題
1.現有考核機制不利于激發軍轉民的內在積極性
目前的績效考核機制缺乏激勵效應,激勵效果十分不明顯;另外績效考核體制對于軍轉民方面缺乏針對性的考核指標,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軍工單位的軍轉民主觀意愿不強,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也十分有限,缺乏內在積極性;
2.軍轉民的市場競爭力不強
軍工單位的生產經營模式不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軍工單位在成本管控、降本增效方面的要求相對較低,而民品的開發生產更注重產品的制造成本、營銷宣傳等因素。因此軍工單位開發的民品與市場上的同類產品比較相對缺乏市場競爭力。
(二)民參軍存在的問題
1.信息傳輸不暢,欠缺軍民融合的平臺和渠道
目前,民營企業想要獲得相關信息的渠道還主要依靠老用戶、老關系,信息獲取的渠道不規范、也不好維持,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因信息傳輸不暢和缺少平臺而受到制約。雖然近年網絡平臺上線運行,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信息傳輸不暢的問題,但是仍無法滿足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需要。
3.軍民競爭不公,稅收減免政策有限
民營企業是沒有政府給予財政支持這方面優勢的,并具有前期投資成本巨大、回收資金慢、回收資金周期長的特點,這違反了公平競爭的市場法則。此外,在稅收減免優惠政策上,民營企業也無法與軍工單位抗衡,也存在這不平等的待遇。比如退稅程序復雜、周期長、標準不一致等一系列的問題均制約著民營企業“參軍”的積極性。
四、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有序推進生產協作配套
有序組織和引導外部機構參與生產。研究確定外部機構參與生產的重點領域,引導、規范發展方向,逐步擴大外部協作配套范圍。綜合考慮技術難點、經濟可行性等因素,統籌規劃外部機構可承擔任務和項目的參與方式和管理措施等。重點組織梳理制訂向外轉移的非核心業務目錄,逐步開展業務向外轉移。
加快非核心業務開放。梳理非核心業務,開放非專業發展方向、市場化程度高、附加值低的加工業務及非關鍵工序,培育培養長期穩定的供應商。在質量控制相對簡單的加工領域,通過委托、培育外部企業參與科研生產,在各個區域形成一定規模的集中加工能力,確保穩定供應;加強對外部優質企業的扶持。
(二)健全制度、降低障礙,建設供應商管理體系
建設供應商管理體系。根據國家有關軍民融合法規政策,加強供應商管理體系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在采購程序、合同管理、質量控制、服務保障、供應商評價、獎懲機制等方面建立涵蓋全生命周期的“民參軍”管理制度。轉變觀念和職能,簡化申請流程,降低民企參與軍品科研生產的成本,降低門檻和障礙。[1]
(三)逐步打通信息壁壘,強化“民參軍”渠道對接
加強“民參軍”渠道的對接。建立健全多渠道的信息對接、協調溝通機制。利用信息平臺,實現產品采購、軍品需求、招投標等信息征集與發布常態化。
(四)促進軍民資源深度融合
推動軍民設備資源共享。統籌規劃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研制、能力建設等方面的軍民資源,嚴控通用能力和一般能力的建設。研究探索向參與生產的外部機構開放部分試驗設備、設施。研究、探索利用外部機構設施設備開展生產,促進雙向開放。
加強軍地合作。落實與各省市的戰略合作,利用好地方軍民融合平臺,協調解決軍工單位科研生產和經營中遇到的實際困難與問題,積極爭取相關政策,為軍工單位改革發展提供支持。[1]發揮軍工單位的帶動和促進作用.同時采取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充分調動民企“參軍”的積極性,為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提供可靠的政策支持和資金來源。
參考文獻:
[1]牛振喜.各國軍民融合的里程及我國軍民融合的對策[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