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張樂樂
摘 要:寧夏地處西北內陸干旱地區,水資源極為匱乏,屬于重度缺水區,而水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從城市發展和水資源存在的危機出發對寧夏省水資源現狀進行研究,發現寧夏回族自治區水資源現狀及其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合理的開發利用措施,以求達到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關鍵詞:水資源現狀;存在的問題; 合理利用措施
寧夏地處黃河水系,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下降,全區屬溫帶大陸性干旱、半干旱氣候。全年降水較少,低于全國降水量的平均水平。寧夏的水資源問題已經引起了的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因此,研究寧夏回族自治區水資源現狀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保護黃河以及本地區人類的生活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
1地區水資源概況
1.1水資源量
寧夏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9.493億m3,地下水資源量30.73億m3,其中平原區26.63億m3,山丘區4.10億m3,與地表水資源量間重復計算量28.59億m3,全區當地水資源總量為11.633億m3。根據2013年中國水資源公報可知,2013年全國水資源總量為27957.9億m3,而寧夏僅為全國的0.04%,可見寧夏地區的水資源量的緊缺程度。
寧夏地處黃河流域,黃河境內長397km,自古以來用水主要依靠黃河水資源。寧夏多年平均當地地表水資源可利用量為4.5 億m3。根據1987年國務院黃河水量分配方案,在南水北調工程生效前,寧夏可耗用黃河水資源量40億m3,其中黃河干流37億m3,黃河支流3.0 億m3。加上當地地下水利用量1.5 億m3,寧夏可利用水資源量為41.50億m3.[1]
1.2水資源特征
寧夏位于我國西北內陸地區,全年降水少,多年平均降雨量289mm,不足黃河流域平均值的2/3和全國平均值的一半,且水資源蒸發量較大,是我國水面蒸發量較大的地區之一。寧夏水質平均礦化度大于2g/L的水量占57%;黃河寧夏段水質礦化度500mg/ L左右,中部干旱帶和黃土高原丘陵區最為缺水,不僅地表水量小,且水質含鹽量高,多屬苦水或因地下水埋藏較深,利用價值較低。[2]
隨著寧夏人口的增長及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污水、工業廢水排放量急劇增加,境內部分水域富營養化加重,達不到功能水體的要求。
2水利工程概況
寧夏多年來興建水庫工程,為山區退耕還林還草提供水源保障,控制和治理水土流失及土地沙漠化的問題,使區域生態環境逐步走向良性循環軌道。寧夏地區水庫共有322座,其中最大的為青銅峽水庫,其控制流域面積為275010km2,是一座以灌溉與發電為主,兼有防洪、防凌和工業用水等功能的綜合性水利樞紐工程。
3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3.1水資源匱乏
受自然條件和工程條件的影響,寧夏資源型、工程型、水質型缺水現象并存。引黃灌區水資源可利用量少,主要依靠引黃河水,但由于水利設施標準比較低、設備老化失修、長期灌溉制度的影響,水資源浪費比較嚴重。近年來,因氣候變化黃河來水量呈遞減趨勢,加之社會快速發展,全區用水需求增加,水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3.2水資源利用率不高
從2013年-2016年寧夏地區各行業耗水情況分析知,寧夏引黃灌區農業灌溉用水占總用水量的比重很大,且用水結構不合理,其中耗水作物所占比例偏大,畝均灌溉用水量974立方米,是全國平均的2倍。寧夏2006年全區工業萬元產值取水量120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5 倍;城市生活用水節水型產品普及率30%。全區用水水平與水資源緊張形勢不匹配,用水結構、用水效率與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不相適應。[4]
3.3水資源管理體制不完善
寧夏雖然5個市都成立了水務局,但是全區仍未實現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大部分地區地表水與地下水、城市與農村、供水與排水、治污與回用各環節,仍由各部門分割管理。除此之外,關于嚴格管理水資源的相關制度及法律法規不完善,且人們在節水方面的意識淺薄。
4實現可持續利用水資源的措施
4.1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農業作為第一產業,要把節水放在重要位置,加大灌區節水改造和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大力推廣節水新技術,以求達到從傳統農業灌溉方式向現代農業的轉換。
隨著社會的發展,工業用水不斷增加,必須嚴格執行節水型工業用水標準,提高工業用水工藝水平和重復利用率,降低工業用水定額和工業萬元增加值用水量。同時,為了防止農業用水減少后影響農民的經濟收益,必須嚴格實行水權轉換制度。[5]
4.2完善管理體制,控制用水總量
結合社會發展實際,制定年度用水計劃,嚴格按照供水計劃執行。全面落實水資源管理制度,實現寧夏地區的水資源統一管理,增進地區間的相互聯系,達到分區合理,統籌兼顧。
建立科學高效的節水水價體系和水權交易制度。目前由于水價較低,人們不重視節水,水資源利用效率低、浪費嚴重。根據不同的產業結構和行業需水要求,制定適宜的水價,通過價格的杠桿調節水資源分配,控制用水總量。
4.3重視水生態建設
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必須把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大推進力度,從水資源開發利用為主向開發保護并重轉變,從局部水生態治理向全面建設水生態文明轉變,切實把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抓實抓好。
寧夏地區土質沙化嚴重,易造成水土流失。強化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管理和執法工作,突出“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加大水土保持重點項目建設,繼續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大力涵養保護水土資源。
4.4建設節水型社會,提高節水意識
以節水為中心,加快現代節水型灌區建設。以調水和雨水集蓄為中心,加快大型泵站更新改造,提高農田水利建設標準。建設生態節水示范區,以當地水資源涵養保護和合理開發為中心,建設節水型生態區。
在日常生活中,加大宣傳節約和保護水資源的力度,以此來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節約用水的意識。推廣節水器具的使用,進一步配套完善飲水安全工程,改善老舊電器機械的過度用水現象,在解決區域城鄉飲水安全的基礎上實現水資源的多級利用。
5結語
對于位于西北內陸地區的寧夏回族自治區來說,其干旱的自然地理條件導致了其水資源的匱乏。對寧夏地區水資源的現狀及開發利用狀況進行分析,是尋求開發利用問題的先決條件,從問題中尋找適應本地區并且技術經濟可行的解決措施,是實現有限水資源合理利用的必經之路。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的良性循環機制,對于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環境,保障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寧夏水利廳.水資源量[OL] .http://www.nxsl.gov.cn/
[2] 寧夏水利廳. 水資源基本情況與特點[OL].http://www.nxsl.gov.cn/
[3] 寧夏水利廳.水資源公報2016-2013年[OL] .http://www.nxsl.gov.cn/
[4] 寧夏水利廳.寧夏水情基本情況與特點[OL].http://www.nxsl.gov.cn/
[5] 周文明.寧夏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合理配置[J].大陸橋視野2015(20期):127-128
作者簡介:
張燕 (1998.03.21) 女,漢族,河南省獲嘉縣,本科生,研究方向:水文與水資源工程
張樂樂(1997.12.25)男,漢族,河南省西華縣,本科生,研究方向:水利水電工程